李海迪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编纂理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实践对史料实证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做简要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史料实证;实践分析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必要途径,搜集、辨析以及运用史料来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即是史料实证。基于当前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应当注重素养作为教学根本目标和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
一、从课程标准出发
1、史料实证素养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目标是国家教育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对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历史作为一门求真求实的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到真实的历史就必须依靠史料,而史料实证作为方法也作为素养,都体现着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故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素养课程目标确定为了四个维度,其一是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以及掌握史料搜集的途径与方法;其二是能够对史料及史料作者进行辨析,明确其意图,判断真伪与价值,并在该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其三,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来生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其四,能够以实证精神去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由此四个维度也可以感受到,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2、课程结构设计
基于新课标之下,历史必修课采取了通史的方式进行了中外历史合编,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人类中外历史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趋势。通过对比也不难发现,之前采取专题形式的必修课更加注重对具体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入探索与学习,而新教材的编纂则更加注重时间作为线索的重要性,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学习,从而形成对于人类历史的基本认识。除此之外,选修课程内容则是对于有着更高历史学习需求的学生给予了满足,作为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延伸,选修课采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和深化中外历史,丰富学生的认知。其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史学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选择
上文曾提到,新课标下的教材编纂采用的是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结构,也不难看出课程结构的设计形式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起着决定性作用。新课标中强调了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故此,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除了基本的知识理论传授,还担负了培养学生基本史学能力素养以及提高学生公民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责任。例如,在“早期中华文明”转体中,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其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等文献记载,了解早期的国家特征;明确认识到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价值和作用。由此可以看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新课标以注重训练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来对其进行了诠释,而学生掌握了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也就能够进一步对历史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设计与实施
1、教材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一节承上启下、关联中外的关键课程内容,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前世界与中国的形势,西方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积极地进行对外扩张,而中国此时仍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闭腐朽,落后且不自知。本课可以理解为对初中历史教材的补充,但也能够更进一步地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清政府战败的必然性。由此,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出发来思考和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子目,学生已经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对于鸦片战争的大体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一个弱化处理,着重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那么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实之外,更要教会其学习分析史料,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观念与史学素养。第三子目,开眼看世界,本课讲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战争做出了反思,并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向西方学习”的新主张由此提出。总体看来,本课涉及内容较多,且时空范围与影响都比较广,所以教师应当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学情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整合和拓展。
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上承“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封建君主专制走向顶峰”,下启“清政府晚期面临的内忧外患,包括边疆战乱,农民起义等阶级危机与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危机”。从这一角度来看,纵向分析教材,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各阶层也在不断展开救亡图存运动;横向分析则能够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列强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此时的中国则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了国门,卷入了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总体来说,本课既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之后的历史学习做了良好铺垫。
2、教学设计
结合教材导言,引导学生观察“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鸦片仓库”“虎门销烟浮雕”三幅图,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与鸦片战争爆发之间的联系,以及随着英国不道德行为的愈演愈烈,林则徐虎门销烟,就此古老中国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借助图片与问题来开启本课的大门。
以“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这一漫画史料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英国以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任命马戛尔尼率领船队携厚礼出使中国的史实,这幅画中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官员在面对行单膝下跪的外国人时,那副高傲自大、不屑一顾的神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类型,虽然饱含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同时不能否定的是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幅漫画而言,难道作者只是单靠想象便预言了一年以后的中英会面吗?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但更要强调面对史料挖掘有效信息的同时,要注意到史料中蕴含的主观色彩与时代特征,从而在分析解读过程中引导其思考中英两国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异。
由外国使团觐见中国的礼品与使者提出的要求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结合《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清史稿》《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以及《1840年中国与世界形势图》来引导学生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展开探究,思考中英两国经济矛盾背后所隐藏的制度因素。借由历史地图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当时于国际格局中的处境,从而将课堂目标直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落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
18世纪末,茶叶成为了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英国的茶叶贸易无疑对中国有着极高的依赖性,也因此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英国想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来赚取利润,但当时的英国在输华商品中却找不到销路,于是便再打开中国市场失败的情况下将目光投向了鸦片贸易。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来认识和了解鸦片的危害,并从相关历史著作中选取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史料的选择要遵循典型性、科学性与情境性等原则。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作为一种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需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发挥课堂教学中不同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隅举课堂导入环节中的史料实证运用,来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加以强调,以期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牡丹.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导学课堂上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8(20):15.
[2]王湘文.史料实证能力培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8):52.
[3]梁永.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