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岚 李琪琪
杭州市丁信第二幼儿园园长
杭州市丁信第二幼儿园教师
摘要:为响应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研”的号召,同时考虑幼儿学习特点,本研究聚焦STEM教育理念下家庭微项目设计与实施,基于微项目活动任务,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幼儿卷入项目、探索项目任务、分享及解释完成任务过程、评价任务完成过程及结果,形成家庭微项目设计与实践路径,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家庭微项目开展适宜的策略。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幼儿自信心,转变家长教养方式,促进家师关系正向发展。
关键词:STEM教育;家庭;微项目;
一、研究缘起
(一)疫情背景下开展家庭微项目活动的可能性
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号召,促使我们寻找适宜的与儿童的沟通交流方式,由于幼儿年龄特点限制,同时考虑到幼儿学习方式的特点,线上空间的局限幼儿园开展在线教学可能性,但项目活动不受空间和时间局限,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为我们开展家庭微项目带来了可能。疫情背景下,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何利用线上家园合作引导在家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顺应入学前准备的需求,补充幼小衔接课程资源
项目活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而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尤为重要。以幼小衔接课程书房为项目活动主题开展家庭微项目,补充了幼小衔接课程资源,满足大班幼儿现实需要。
二、概念界定
(一)家庭微项目
在家庭中开展的持续时间较短的,一般在一周内可完成的项目活动。本研究中家庭微项目以以5E教学法为基础,5E教学法作为STEM项目活动实施的微观范式,基于项目活动任务,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让幼儿卷入项目、探索项目任务、分享及解释完成任务过程、评价任务完成过程及结果四个环节。[[[1]董泽华,卓泽林.基于项目学习的STEM整合课程内涵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76-81+90. ]]
(二)STEM教育
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整合式学习,包括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四个学科,本研究将以工程设计为中心,围绕项目活动任务,将STEM教育理念渗透进家庭微项目开展过程中,联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定项目活动目标,开展家庭微项目活动。[[[]秦赛.项目教学视野下学前STEM教学活动的建构与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18. ]]
三、家庭微项目操作流程
STEM教育理念下家庭微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以工程设计项目或问题为起点,将工程教育作为实施STEM教育下家庭微项目的抓手,自然卷入科学、技术及数学等相关领域关键经验,具体通过微项目任务的情境化、项目化、工程化,[[[]王春林.基于项目活动的幼儿STEM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从而达到STEM理念与家庭微项目活动的融合,积累一个个有趣的基于STEM理念的家庭微项目活动案例。具体家庭微项目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如下:
图1 家庭微项目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流程
(一)学习STEM教育理念,分析幼儿学情
引导家长学习STEM教育概念、内涵、内容等,让家长对STEM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及怎样做有初步了解,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介绍家庭微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可能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就家庭微项目活动开展的价值达成一致。
(二)选择微项目活动主题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幼儿兴趣,考虑其中关键经验与STEM教育内容的联系,确定家庭微项目活动主题。
(三)确定微项目活动目标
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始前,结合STEM教育,预设家庭微项目活动计划及目标网络图,之后和幼儿讨论,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活动内容网络图,调整STEM教育目标。
(四)微项目活动实施
5E教学法是在项目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加微观的STEM实施范式,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以5E教学法为基础,强调参与(engagement)、探索(explration)、解释(explanation)、评估(evaluation)、延伸(extension),具体如下图:
参与:主要指在识别幼儿前期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一起讨论,采取适宜策略丰富幼儿关于项目任务的相关经验;
探索:强调设计项目任务计划并实施;
解释分享:强调展示项目实物并以不同方式说明制作过程;
评估:根据实物及制作过程进行初步评估;反思项目行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
(五)微项目活动评价
家庭微项目活动评价是围绕项目任务对幼儿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采取质性和量化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张芮.我国STEM教育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搜集幼儿项目任务过程中的“项目活动档案”,如视频、语音、图片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相结合,发挥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对家庭微项目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评价,做到评价客观、真实、科学。
四、家庭微项目实践过程
(一)学习STEM教育理念,分析幼儿学情
在开展家庭微项目活动前,家长对STEM相关理论及项目活动不了解,因此产生许多疑问,我们组织探讨了相关内容,丰富家长认知和经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学习观。以《秋千》的STEM项目活动案例的形式为家长再现过程,家长都表示这是一次新的体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家长了解了项目活动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明白幼儿主动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知道项目活动开展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幼儿兴趣的变化,尊重幼儿选择,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宜支持,深入开展家庭微项目活动。
(二)选择项目活动主题
1.项目小组发起——关注幼儿参与兴趣,尊重家长参与意愿
关注幼儿参与的兴趣,考虑家长参与时间等因素影响,尊重家长参与意愿,每次可以小组参与形式也可集体参与形式,最关键是幼儿和家长参与意愿。最重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在班级群里召集有意向参与家庭微项目活动的幼儿和家长,下发通知,成立“*班项目小组”微信或QQ群。
另外在此次项目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在班级群里分享我们的项目活动过程,让更多的人卷入家庭微项目中。
2.云讨论——教师提问,幼儿各抒己见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开放式问题
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项目活动讨论的积极性。疫情之下,无法在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大班幼儿对即将进入小学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在与幼儿视频的过程中,很多小朋友对书房、书桌等感兴趣,考虑实际情况,在家里如何做好入学前准备,补充幼小衔接课程资源,我们从一米书房开始打造,前期在群里很多孩子对书房非常感兴趣,比如“我家书房有好多书,爸爸妈妈经常在里面用电脑工作”,“我也有自己的房间,里面有一个书桌,我在上面看书、画画”等。
因此我们成立“某班微项目”群之后,选择家长适合的时间,围绕“书房”抛出开放性问题:
问题1:你家里有书房或者你有自己的小书桌吗?
问题2:书房中或者书桌你觉得有哪些方面很喜欢吗?为什么?
问题3:有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的吗?你觉得该怎么解决呢?
此次参与家庭微项目的有5名幼儿,都有书桌和书架,还没有独立的书房。
3.聚焦微项目主题,形成微项目组织系统图
幼儿在观察讨论中,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书桌上的一些物品的观察,有小朋友谈到“爸爸妈妈给我准备了上小学用的书包”,还有小朋友说“我的铅笔盒很漂亮,一按那个按钮,自动就打开了”,还有小朋友说“爸爸书桌上有笔筒,里面放很多笔”,还有的小朋友说“书房里有一张我和妈妈一起制作的每天计划,每天我都是按照计划来干嘛干嘛的”等。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形成了教师架构平台,支持家庭团队的组织系统图,如下:
图3 项目小组组织系统图
(三)确定微项目目标
参考指南目标,考虑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设置科学、合理、具体的微项目活动目标。
(四)微项目实施——以微项目《笔筒》为例
1.幼儿卷入参与项目
(1)幼儿前期经验
项目小组2围绕笔筒进行了讨论,可以了解到,幼儿对笔筒的用途、材质都有初步了解,制作笔筒的微项目也具探索性、操作性及趣味性,是值得探索的项目,因此我项目小组2确定将微项目聚焦在笔筒制作上。
(2)家长、幼儿必备经验
教师、家长需要知道笔筒的制作方法,并且考虑家里制作方便、适合取用的材料,幼儿需要去搜集、了解即将制作笔筒的一些操作过程。在积累一定经验基础上才能便于幼儿思考并制定制作计划。
(3)制作计划并分享交流
引导幼儿将计划做的物品画下来,每一部分用什么材料也可用图片或者前书写方式画下来。通过询问“你想怎么设计并制作你的笔筒?你计划用哪些材料来做呢?”,幼儿围绕笔筒制作,进行了探讨,教师进行了梳理,如下图。
图4 幼儿问题网络图
——绘画和口述结合方式呈现并介绍计划
每个幼儿都对自己的笔筒制作进行了思考,同时制定了自己的制作计划,有的小朋友直接用绘画的方式去呈现计划,并在介绍计划的时候口述制作步骤。
——绘画和前书写结合制定并呈现计划
还有的幼儿利用绘画和前书写结合的方式设计笔筒制作计划,用数字、符号、文字等进行设计,幼儿在设计计划过程中,前书写能力得到提升。如下图。
(4)材料准备
家长根据幼儿的笔筒制作帮助幼儿收集可利用的材料,有的直接在家里搜集材料,比如BC3的材料准备。有的为了寻找材料,去户外用适宜的工具搜集材料,比如BC4和爸爸一起去竹林采竹子、切割竹子、打磨竹子,亲身体验搜集材料的过程。
2.探索完成任务
(1)幼儿制作,家长支持
提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在操作过程中,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做中学,在体验中学习,给幼儿充分的独自完成任务,独自制作的机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共同完成任务。
在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幼儿梳理存在的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采取适宜的策略,及时给予幼儿支持。
BC1和BC3小朋友在制作笔筒过程中都有遇到困难,出现很多问题,家长作为重要他人,在过程中采取不同的适宜策略给予幼儿支持,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比如当C1遇到球形笔筒不会制作时,家长和其共同上网搜索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幼儿经验;在C1不会折纸时,家长主动教幼儿折纸,帮助幼儿搭建学习折纸技能的脚手架,幼儿学会折纸之后,立刻撤除脚手架,重又做回一个称职的观察者,角色切换自如;BC3在遇到困难时候,爸爸帮助她切割塑料瓶。
家长可以给孩子资源支持、技能支持,正确看待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理顺思路,解决问题,尊重幼儿的思考和想法,支持幼儿大胆尝试。
3.分享解释项目任务过程
我们采取拍视频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笔筒制作过程,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幼儿在介绍中回顾整个制作过程,并进行适当反思。
(五)评价并反思项目任务过程
(1)自我反思评价——回顾反思评价
引导幼儿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回顾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并对自己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馈,最后进行自我评价。
问题1:幼儿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
问题2:问题如何解决的?
问题3:制作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哪方面做的很好?
问题4:制作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哪方面做的不太好?以后怎么做?
幼儿在反思过程中,反思自己遇到问题时候的做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幼儿也在此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2)同伴互相评价——作品评价
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让同伴在聆听小伙伴的分享之后,进行互相评价。
问题1:你喜欢其他小朋友成品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问题2:什么地方你觉得还可以改进的?提出意见
幼儿在进行同伴互相评价的时候,进行评价的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阐释自己的想法,促使幼儿思考和表达。被评价的幼儿也能够仔细聆听别人的意见,学习接纳别人的赞美,增强自信,同时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不足。
(3)家长评价——过程性评价
家长作为微项目活动实施的重要支持者,对幼儿参与微项目活动过程比较了解,因此让家长对幼儿笔筒设计和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家长的体验更多,作为过程的观察者与参与者和支持者,家长的评价也相对客观、真实且兼具细节性。
(4)教师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师针对微项目活动目标及幼儿、同伴、家长评价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幼儿梳理整个过程,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对家长的支持策略也给予客观评价,促进家师之间良性关系的发展。
六、研究成效
(一)幼儿成长
1.问题解决能力变化
“问题解决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关键能力,基本素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在实际项目活动过程中,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在思考之后尝试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在制作笔筒时的时候,孩子们针对材料准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寻找同伴和成人的帮助。比如BC1在发现球形笔筒难度大,及时调整计划,重新设计制作计划,并让妈妈帮助她一起折纸,最终解决了问题。
2.幼儿自信心增强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首先要为其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前提,在微项目活动中,幼儿在制作中逐渐感受到完成项目任务的满足感,继而产生成就感,产生积极探索态度。
(二)家长变化
1.教养方式的变化
爱不仅是陪伴,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在积极参与家庭微项目过程中,与教师形成教养共同体,在促进幼儿的发展的同时获得个人教养能力的发展。通常将家长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民主型父母接纳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常常引导他们以理智的态度行事。鼓励讨论,对有原则的服从和自信通常给以高度的赞扬。专制型常常做出太多干预,要求孩子服从。
经过微项目活动后,很多家长对如何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及幼儿学习特点夜有了新的认识。在过程中,他们尊重幼儿的想法,一步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2.家师关系的转变
家师合作是家园合作的核心。而已有研究表明,家师关系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家园合作并不总是有效的,家园合作的效果取决于家师关系的质量。
此次家庭微项目活动中家长与教师联系的频率很高,参与的程度越高,家师关系变得更加积极。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在双方互动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通过参与此微项目活动,家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与教师沟通时能更以相同立场进行思考。比如对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等。
参考文献
[1]董泽华,卓泽林.基于项目学习的STEM整合课程内涵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76-81+90.
[2]秦赛.项目教学视野下学前STEM教学活动的建构与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王春林.基于项目活动的幼儿STEM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张芮.我国STEM教育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作者简介:钱岚,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市丁信第二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李琪琪,女,吉林通化人,杭州市丁信第二幼儿园教师。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好想法专区’——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载体设计与操作”(课题编号:19G03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