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秦娜
[导读]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秦娜
        大荔县学门前小学   陕西省 渭南市  715100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对这个人今后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小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同时也可以尽快适应校园和社会的氛围,同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班主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引言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以及引导者,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当中,一个
关乎班级管理承办以及学生成长发展效果的要素就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个阶段,虽然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也逐步具备了自主意识,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管理,但是班主任的引导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班主任需要积极把握教育教学当中的各个细节,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轨迹,在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改正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1积极营建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环境
        在小学教育过程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营建一个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长期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既有的包括墙壁、走廊、宣传栏等文化因素的作用,将其利用起来,悬挂《中小学生行为守则》《班级纪律要求》等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提醒学生明白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按照守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在教室的墙壁、教室外的走廊上张贴与行为习惯相关的宣传警示语与宣传画,在学生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将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转变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阵地,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身作则塑造行为习惯
        在对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有怎样的班主任就有怎样的学生,而这一点在长时间的调查分析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年龄小和身心发育不完全的小学生来说,班主任是具体道德概念的一个化身,班主任的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积极效仿的标准。小学生自身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也喜欢对自己认可的人进行模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班主任就需要重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以便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需要学会自我检讨,要感到自身的各项举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关注模仿效应的发挥,时刻关注自身的言行。所以班主任在说话时需要先思考自己的言语是不是美的,是否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释放;在做事时,需要先思考自身行为是否是美的,能否给学生的行为举止带来指导;在待人接物时,需要先思考自己的心灵是否是美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熏陶。从此以往小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收获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3注重道德素质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小时候人都是善良美好的,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童年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素质教育,在他们刚刚离开家庭的保护,步入校园和社会的时候,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引导。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以德育为首的教学工作,这就说明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多么重要。在进行小学道德素质教育时,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在学生道德思想、心理建设、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调节。校园内一旦有了浓郁的德育氛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规范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4抓住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与习惯的关系中,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意味着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按照相关的要求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可以充分借助学校少先队组织评比文明标兵,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制定一些明确的标准与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要怎样做。具体的屏蔽细节与准则要全面覆盖学生在课堂与课间的纪律、在学校的穿着打扮、卫生与礼仪的要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礼仪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针对文明标兵的评比,要指定专门的人每天进行督察等级、量化评分、定期进行评比,起到激励作用;其次,要充分借助主题班会的召开,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准则等内容,指导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开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要求,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确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5关心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育,还要注重家庭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的培养,难度是比较大的,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校结合,不应当只依靠学校教育,还要将家庭教育融入其中,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在检查之后签字,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达到使学生重视作业的目的,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家庭生活当中,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及时监督和培养,进一步达成家校结合教育方式的共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所以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给父母进行良好家庭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
        6鼓励赞赏激励行为习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指出了夸奖赞赏在学生成长成才当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和肯定有助于促使学生努力上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满怀信心。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自主和自律意识不足的情况,很多时候会偏离班主任给出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够运用批评呵斥等极端方法,而是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能够冲动处理各项问题,而是用赏识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进行强化,并利用耐心引导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督促学生积极改正。小学生渴望得到班主任的肯定与赞美,班主任的赞美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无限渴望。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需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进行表扬赞赏,尊重每个学生努力的结果,在奖励激励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让习惯教育事半功倍。
        引言
        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班主任正确的引导是很关键的,而且任务艰巨,要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关注,同时在学业上成绩的提高等方面,这是身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备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并且让学生在良好习惯的环境氛围中学习,因此,只有自身不断地努力探索,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高的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不断地进步,将学生的自身修养提高,并且在学习方面能够更加自律。
        参考文献:
        [1]张国平.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蒙春云.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之我见[J].中外交流,2019(01).
        
作者简介:秦娜,性别:女,出生年月:1984年12月,专业职称:二级,学历:大本,学科:数学,工作单位:大荔县城关镇学门前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