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学”定课堂中的“教”——低段数学以生活经验导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王剑英
[导读] 笔者发现,我们的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

        王剑英
        浙江绍兴越城区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摘  要】笔者发现,我们的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笔者尝试从创设生活情境、迁移生活经验、设计生活化练习这三个方面,借助学生在已有的“起点”上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从而培养孩子的数学情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经验 迁移 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稿)》中提到“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我们的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自然“生长”的过程,从而造成了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不足,也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教学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也都是生活中实际存在并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陌生感,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一位老师采用了“故事激趣法”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咱们这一节课啊从一个故事开始,故事的名字叫《小美人鱼》(出示课件,配合非常精美的画面),小美人鱼生活在很深很深的海底,每年的生日她都会浮出水面,欣赏美丽的风景,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沙滩;六岁这一年,她又浮出水面,唉!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丢满垃圾的沙滩)
        生:她看到海滩上有很多垃圾!
        师:是的,美人鱼很伤心!但是,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和她的动物朋友们把这些垃圾进行了分类整理(出示课件),瞧!她们把这些垃圾分成了纸类、塑料类、木头类和其他类,而且,还把它们装成一袋一袋的,这样啊,垃圾就能更好地回收和利用了。在小美人鱼的伙伴们的帮助下,沙滩又恢复了美丽。
        师:好!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能告诉我,小美人鱼在整理这些垃圾的时候,她用了什么办法?
        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活,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已经被唤起,所以,都纷纷举起了小手……
        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灵活有趣的导课方法,对于低段数学教学具有及其积极的意义,因为生活化的情境将学习置于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看到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把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整到最佳的境界。
        二、迁移生活经验,导数学理解;
        知识迁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迁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促进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1.分一分,找一找(课件先出示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蝴蝶、小鸟、乒乓球板、自行车和飞机,然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看看这几个物体有什么特点?你们能根据形状把他们分成不同的两类吗?为什么这样分?根据生活经验,孩子们很快就把这些物体分成了两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共同概括出:像蝴蝶、乒乓球板、飞机这样的物体,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这种现象,我们在数学上称它为“对称”。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呢?通过这两个活动,孩子们依赖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对称”有了感性的认识。)2.折一折,剪一剪(老师先示范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学着老师的示范“用先对折再剪”的方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案,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先对折再剪呢?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对于“对称”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3.画一画,思一思(孩子的作品展出后,我又引导孩子思考: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他们是对称的图形呢?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同时告诉学生:图形中间的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紧接着又重点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画一画对称轴。此时,孩子对于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已经得到了升华,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提炼成为理性的数学认知,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理解了数学,也发展了思维。)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导应用意识;
        《课标》中提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1.组织课外活动: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实践操作,跟家长去购物,参与家里的日常消费。2.组织模拟购物:利用孩子自己手中的模拟货币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亲身经历用多种付钱方法购买东西、用一定数量的人民币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不仅学以致用,而且也开拓了思路,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感受教学的开放性、趣味性的同时也感受了数学的生活性与实用性。
        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借助学生已有的“起点”,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赋予数学课堂新的内涵,让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知识”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成功与创新,从而培养孩子的数学情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国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03):54-58;
        [3]杨官凤.不断创新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例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3,(04):7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