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琦
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 东莞市学前路33号
摘要:受传统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各种商业炒作的影响,学校、家长更关注中小学生成绩、补习班、兴趣班等应试教育,而一直忽略中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全国各地中学、小学普遍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近几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教育界各个职能部门的关注并采取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研究
引言:近几年中小学厌学、逃学、沉迷网络游戏、抑郁等心理问题已经非常普遍。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十分缺乏,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加重视,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缺失、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清、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及现状
中小学生处于健康心理活动塑造和成型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和监督,否则面对当下丰富的物质诱惑、酷炫的网络游戏诱惑、不法分子糖衣炮弹的诱惑,加之中小学生学业枯燥及升学压力繁重,很容易引发中小学生逃学、厌学、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短视频社交、抑郁等心理问题。据有关数据报告,虽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低龄化、越来越复杂化,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反而在成绩上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育上的缺失是导致中小学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一)中小学普遍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不仅是在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偏远地方,甚至在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很多中学、小学都没有设立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评测机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预防及解决机制。大多数中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严重匮乏。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还处于边缘的位置,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关注及重视。由于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职责不分明,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乏监管、“野蛮”发展状态,发生心理健康事件没有人第一时间承担负责。中小学生就算还有心理问题也无处求助、无人求助,小的心理问题不断恶化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引发大悲剧。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呼吁全国教育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发布相关规定,严格要求中小学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针,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监管职能部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必修课程,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评估及预防系统,建立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此外,教学相关人员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小学普遍缺乏心理学相关专业专职教师
部分学校虽然有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但是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由班主任、科任老师、政教老师兼任,而这些老师很少是心理学相关专业,心理学专业知识匮乏。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有其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心理问题也错综复杂,涉及多个心理学流派、跨医学、哲学领域学科、并不是一两句话的就解释清楚。所以兼任心理教师,作为“门外汉”,在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上,很难能做到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精准的心理健康指导,稍微不谨慎甚至适得其反、帮倒忙,加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中小学按学校师生比例,聘请一定数量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历的教师,专门负责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心理年龄段,不同学业发展状态的中小学生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按照一定的心理健康指标定期的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测及反馈。
(三)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
由于心理学在我国发展比较晚,目前不仅是中小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老师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比较保守和封建。简单粗暴的把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定义为“有病”、“神经病”、 “变态”等被视另的人群。由于错误的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状态,把正常误解为不正常,有心理问题向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求助更是不可能。
针对以上问题,需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不定期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中答疑解惑,帮助中小生正确认识7-16岁年龄的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会遇到的一些困扰问题,以及遇到心理问题应该积极找老师、家教沟通、反馈解决,把心理问题看成类似感冒发烧一样的小问题,心理问题是每个人偶尔都会患有的正常现象,避免中小学错误的夸大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扰、自封自闭,最终引发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心理问题在某一种程度上是观念问题。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转变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观念,全国教育职能部门应呼吁全社会重新认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助中小学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次,是全面普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帮助中小生、家长、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问题观念,主动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掌握一定的一般心理问题应对技巧,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向专业人员、机构求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引导防范为主,防微杜渐。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导,帮助中小学生建立正确心理发展观念。最后,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针对处于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不定期的开展针对性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小生心理健康微课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测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帮助中小学生重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遇到心理问题主动反馈、主动求助,最终提升中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海燕.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推进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7):62-64.
[2]本刊讯.自治区教育厅举办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J].广西教育,2021(04):73.
[3]刘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2015(02):31-33.
[4]张铭,张晓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