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仕女面妆的美学浅议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王子漪 李志强
[导读] 唐代是一个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高潮时期

        王子漪 李志强
        沈阳师范大学

        摘  要:唐代是一个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高潮时期,人物造型上的整体视觉美学要求使得人物的面妆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仕女的妆容上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敷铅粉、抹敷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等面妆技艺各具品味,完美的展现了唐代仕女妆容的美学特点。

        关键词:唐代 仕女 面妆 美学

        唐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历经30余年,创造了众多的文化方面辉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个中国服饰发展历史上的高潮时期,服饰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了人们妆容的变化,人物造型上的整体视觉美学要求似乎伴随着每一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唐代的仕女妆容文化在这一背景下便显得尤为突出。
        “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里,旧时指贵族官宦人家的女子,后被指代为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优雅的女子,是历代画家们热衷描绘表现的对象之一,“仕女画”也成为了中国人物画中的专门类别,在他们的画笔下所塑造出的这栩栩仕女形象,更如一件件雅而不俗的文房清供,与琴棋书画相伴,装点着历代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而他们的这些生动描绘为我们展示出了唐代仕女在其妆容服饰下的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这些世代流传的画卷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仕女的妆容提供了较为清晰、详尽的史料依据。
        唐朝的女装结构由裙、衫、帔三部分构成,初唐时风格基本沿用前朝,着小袖长裙,长裙的腰线基本束在胸部以上,而裙摆则长至拖地。由于唐初建国不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禁奢崇简,因此起初服饰整体风格趋于简约、朴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政治日益稳定,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足,奢华、开放、多样的服饰风格也随之确立,由初唐女性的小袖短襦配紧身长裙逐步演化成开口极低的袒领上襦和便以容载丰腴身体的宽大长裙。由此胸前脖颈以上的面部容貌就显得更为突出,也正好为女性妆容的发展提供了美学空间,据此仕女们可以完全用来诠释容貌之美。这也就解释了唐代的女性为何好面妆,且多奇特华贵,变幻无穷的原因了。
        依据相关史料,学者们总结唐代女性化妆的顺序大致为: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所谓涂铅粉,也就是仕女们在化妆前要铺施粉底,选用铅粉首先是因为古代人不知其之毒性,加工相对容易,而且黏附性好,涂脸不易掉落,后来有些方子尽管主料选用米粉,但仍需要添加铅粉。明代的《天工开物》对此就有“揸妇人颊,使本色转青”的女性施涂铅粉的内容表述,各类书籍中也记载有将铅粉与米粉、鸡蛋壳与玉簪花相混和并进行加热,进一步加工的炼粉方法。这一过程为之后妆容的后续施画等美学呈现奠定了基础。
        抹缚脂,缚脂主要指的是缚粉脂,粉脂是胭脂和素芬的合称,由于唐代仕女的服饰上身多袒露肌肤,因此除了面部以外其它上身袒露处也几乎都要敷粉,也有宫中宫女只敷素粉,美学呈现较为独特,在当时属变换装,也称“泪妆”,表达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逸趣,这在当时算是奇装异服一类了。
        涂额黄,“额黄”是将额头以黄粉涂抹。就是当时女性将前额涂成黄色的化妆方式。这个黄粉的成分按史料解读应为黄金粉或麝香粉。而当时妆容盛行额黄这一形式,据考证是因为南北朝时佛教已在中国广泛传播,随着寺庙的云集,佛像的慈眉善目,也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为了模仿佛像的金黄于是就诞生了妆容的额黄。唐朝也顺理成章的将额黄这一妆容特色继承下来,但主要是色调,风格还是有所区别,如南北朝时女子采取的是“约黄”之手法,即仅涂一半黄色于额头,再用清水将其缓慢推开,使整个额头呈现晕染状,可谓娇媚,而不失风雅。

而唐朝的女子们运用的是“平涂”之法,把额头整体涂黄,并无深浅、浓淡等晕染变化,皆是最明亮的黄,正向唐朝裴虔馀的《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中所写“满额鹅黄金缕衣,翠翘浮动玉钗垂”,可谓出彩,而不留余地。
        在唐时除了涂抹法还有一种额黄的妆扮方式,就是以金黄色的金帛等材料剪裁出花卉、飞禽、星月等图案,粘满额头,任额间星驰、鸟翔,似将天堂之景置于额颅之上,呈现出世间之物的自然之美。《木兰诗》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也应是指此种妆扮。
        画黛眉,唐女画眉可谓千奇百态。彼时妇女用青黑色画眉,叫做“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之风的延续。在《太平御览》中就有“染青石谓之点黛。”的描述,当时女人修眉,除了将原来的淡眉剃掉外,还要将额毛刮净,将各种眉毛式样以“黛”画出。而当时皇帝更是提倡画眉,竟命画工们设计了数十种眉形,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而后又以蝴蝶眉最为常见。李商隐诗中描述“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说明了当时的女性画眉之风已及孩童,可见当时的画眉流行之盛。隋唐各时期画眉多有变化,隋炀帝时期善于用青黛画长眉,唐初则崇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又尚细八字式低颦,以后又兴蝴蝶眉、八字眉等。而到晚唐时期,妆容兴怪诞之风,以悲、怪为美,以病、愁为美,出现了八字眉、黑色唇、臃肿发的“悲啼妆”,即这一时期妆容风格的典型例子。显示出了唐各时期的妆容趋于多样,呈现早中期自然、开放、健康、华贵,而晚期则有悲鸣、压抑、愁闷、病态的美学倾向。
        点口脂,即“点唇”、“唇脂”,在唐代女性的面妆中,还有“点唇”的习俗。就是将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之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一种红色矿物“丹”即“朱砂”。将其加入动物脂膏调和后制成的“唇脂”,色彩鲜明、光泽夺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唐代女性的“点唇”样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天宫巧、淡红心等。也有以形状或姿色命名,如嫩吴香、圣檀儿、洛儿殷等。
        描面靥,即妆靥(yè),就是用朱砂或胭脂,描施在两颊酒窝处,“面靥”通常为黄豆粒大小,圆点状,盛唐以后,出现了钱币状,俗谓“钱靥”,杏核状,俗谓“杏靥”及装饰以花卉的“花靥”。  
        贴花钿,花钿(diàn)是我国古代汉族妇女颜面上的一种妆饰。有红、绿、黄三色,以红色最为常见,或以金、银等制成各种花形,蔽于脸颊之上,即是以在脸颊上贴饰花钿的方式进行的脸部着妆方法,盛行一时,唐后期更成为时尚,是唐朝时面妆的又一特征。当时花钿面妆的视觉效果极佳,钿质薄而轻,色彩艳丽,样式有鸟、虫、鱼、花叶等十分美妙新颖。  
        唐代的妆容具有历时的继承性也有聚时的创新融合性,这一被唐朝政治与经济与文化发展牵动的文化现象,体现着当时代人们的生活样态、审美追求和人文情怀。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学者们去研习、探索这一文化现象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芽.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
[2]春梅狐狸.图解中国传统服饰[M]. 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

2020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文化入生活——中国古代传统妆容的当代生活化研究》项目编号:X202010166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