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黄大志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黄大志
        广西省靖西市新甲乡峒平小学     533818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但是在现阶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渐被摒弃,培养灵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式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创新,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加强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力求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阅读能力。
一、建立全新阅读视角,拓展阅读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新阅读教学的思维,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阅读的教学内容、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第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阅读过程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吸引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趣味阅读情境,将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将音乐、视频、图片等元素相结合,将阅读文章中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立体的场景中更加真实、形象地感受到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第二,话剧、小说、故事等题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题材。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文字赏析教学,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角色扮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地把握阅读人物的特征与情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阅读文章中传递的思想,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阅读知识框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体阅读内容。
        例如,在进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学生将文中的角色(壁虎、燕子、老牛等)和情境表演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删除小壁虎长出新尾巴这一情节。没有参加表演的学生应认真观看同学们的表演。教师可以在表演结束后提问:“大家猜猜看小壁虎最后有没有借到尾巴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回答“借到了”,有的回答“没借到”。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另外,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乐趣,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材料出发,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种类丰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材料,且要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觉投入到阅读之中,通过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教师的引导独立阅读和理解。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不感兴趣的点,有对比性的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高的学生可以增加图画多的阅读材料;对于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高、阅读兴趣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对于高年级理解能力强、阅读兴趣高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性质的文字性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阅读障碍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材疗的选择增加阅读兴趣,从而为自己奠定阅读基础。另外,阅读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性格特点,为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阅读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之中,提升阅读效率和数量。对于性格文静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安静、独立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思考,根据自己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讨论、热闹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阅读,让学生在多人阅读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到阅读之中,在读后及时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有计划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教学活动中进行专项指导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视角下,教师要凸显出阅读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定期开展专项的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较为可取。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感恩教育为主体,选取一些感恩教育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这一进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读写结合等理念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也可以围绕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阅读限制条件的创设。通过专项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阅读能力上存在的短板。将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的有效指导,以及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后的评价、指导联系在一起时,教师在阅读教学层面能够更为具有“节奏感”,查缺补漏式的阅读指导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也可以在分层教学理念下开展专项的阅读教学活动,并结合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及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阅读层面存在的不足,这也可以使得阅读教学活动中专项指导发挥出更多作用,更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结束语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与丰富文化知识素养的艰巨任务,是其塑造学习品格的基石,是学生成长道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改革创新,从而推动教育事业快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彦霞.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19):71-72.
[2]吴瑾.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9(23):88.
[3]黄惠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8(09):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