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巍
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 063000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讲,高中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具备非常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这门学科并不简单,所以仅仅依靠课本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就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把握。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方法
前言: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它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导致许多高中生面对物理都会望而生畏。如果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让许多的物理难题迎刃而解。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就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物理不再成为考试成绩拉分王。教师要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革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更要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们的物理兴趣。
一、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高中物理的学习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需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物理基础。即使处于不同的时期,学生都要对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为了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需要我们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物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们提升物理效率,理解物理难题。
物理是一门相对较综合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因此,学好物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知识,那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相应的教学经验的,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1],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物理难题,最终实现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方法
(一)运用识记策略,帮助学生记忆物理知识
高中的物理课本具有较强抽象性,但是就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言,高中生较初中生相比差异较小。作为物理教师要学会正确的把握物理知识,依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通过总结一些识记技巧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记住需要了解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摩擦力”这节课的内容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课前先设计好了有关于摩擦力的课件,并运用课件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复述,之后引导学生们进入到今天的主题“摩擦力”的学习中来。
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图,耐心地为学生们进行重难点程度题的多次重复。同时,教师引进动摩檫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也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知识。
(二)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同的概念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其内在规律,依靠规律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通过物理规律讲解出来的物理题更具备针对性,就会减轻学生学习的阻力,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已知现象和未知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师在复习有关于“加速度”这节课的复习课时,借助于推理类比的方式来向学生们展示了加速度这一概念。上课之前,教师准备了一罐子糖果作为道具。在课上,教师向学生们解释这一概念时,把速度类比成了罐子里的糖果数,把加速度类比成了每一次从罐子里取出来的糖果数,教师就是这种利用未知概念和已知现象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们如何去理解“加速度”这一概念[2],同时也帮助学生们理解了加速度和速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终实现了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搭建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学生理解了相关的概念和知识之后,要把学生的思路引领回来,引导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物理特性,即其系统性和综合性。教师要把和学生们一起把相关的知识网络构建起来。
例如:在学习“直线运动”的课堂上,教师就完全可以使用知识网络构建图来向同学们系统的讲授相关的知识点,同学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留下作业,让学生门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绘制出这章这节课的知识网络构图,最终实现对本章知识的全部掌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深度教学的理念,因此深度教学方式的运用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把深入学习理念牢牢地记于心间,应用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识记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们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搭建起相关的知识结构网络图 ,实现对每个概念背后内涵的掌握。尽自己的全力来减轻学生们对于物理学习的压力,并发现属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研[J].成才之路,2020(5):94-95.
[2]许冬辉.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0):120-1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