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劳动教育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邹莉
[导读]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劳育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伟大的人类导师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教育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社会面貌的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教育学家裴世泰洛奇首次开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

重庆师范大学   邹莉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内涵界定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劳育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伟大的人类导师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教育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社会面貌的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教育学家裴世泰洛奇首次开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2020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新时代要奋进者的时代。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去年3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中强调要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大中小学设立的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新概念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典型的学科特性,需要依托学科的学习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因此,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正是基于有效的劳动教育。
        (三)加强高中政治劳动教育的基础性意义
        高中生作为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教育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开展高中生劳动教育、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意义深远。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之中,必须要有正确劳动观念,进而指导劳动实践。
        二、高中思想政治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高中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参与率低
        造成当代高中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参与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教育看,一是由于当代高中生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来自多方家庭成员的溺爱使得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没有落实,多数家庭虽然意识到了劳动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也仅仅只是停留进行口头进行的劳动教育说教,尽管强调要热爱劳动,参与劳动,但在实践中很难落实。二是由于高中学生面临着人生第一大转折点,高考似乎被很多家长看作学生的唯一重要的任务,出现了当前主要任务是学习、劳动无所谓或者劳动是工作以后的事情的错误认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就只是指单纯体力劳动,表现为体力的付出,排斥或贬低体力劳动的思想蔓延。劳动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有待进一步加强
        适当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公共参与素养,在集体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素养都是当代高中生必不可少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也是在学校中感受集体生活,形成劳动素养。但由于当下应试教育大环境,对于高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测试仅停留在笔试测验之中,学校迫于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弱化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摆正劳动教育的地位,劳动教育被视作可学可不学的课程。二是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看作是两个独立存在的部分,
        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和劳动教育密切相关。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上看,我们说思想政治课是具有学科内容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引领性和课程实施实践性特点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人的思想品德也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劳动教育,我们则更加强调其在实践中获得的有效性。据此,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可以使二者相互促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模糊
        完善评价机制是做好劳动教育的基石,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也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的评价机制力图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由于没有正确对待劳动教育的地位,割裂思想政治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的目标不明确;评价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否设定明确的目标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开展。二是没有设定好科学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劳动教育而言,则应以实践为导向,用质性目标统整量化目标。三是没有正确处理评价的结果。很多学校忽视评价的结果的反馈,其实,将评价的信息反馈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地不足,促进学生地良性发展。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强化意识,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首先,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公共参与要素与劳动教育的密切联系。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这种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劳动能力之上的,只有当教师认同并内化这一点,才能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积极的渗入劳动教育思想,积极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二)挖掘教材,深入开发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素材
        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相关的高中政治教材也陆续编写并在进行推广使用。新教材发生了了整体性的变化,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和材料而存在着。第一,教师用教材教材,教材是教师的材料。第二,学生用教材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第三,教材承载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新编写的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的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的进程、灵活运用教材所留的空间。教材通过情境探究、名人名言引入、单元探究活动等,给教学留下大量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教师应灵活利用这些空间,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三)立足生本,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劳动教育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懈的追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劳动教育精神,也必须以学生为本位。一是了解学生的劳动素质现状,在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后,有针对性的展开劳动教育。二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劳动教育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实际若能结合学生所好,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三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基于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