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古丽苏木·玉努斯
[导读] 群众文化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同加入,并从中得到满足,体验工作之外的快乐与幸福感,随着当下群众文化活动种类的多样化,参与群众的基数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开展文化建设,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社会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文体广电服务中心6522011968120****5   古丽苏木·玉努斯

摘要:群众文化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同加入,并从中得到满足,体验工作之外的快乐与幸福感,随着当下群众文化活动种类的多样化,参与群众的基数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开展文化建设,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社会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群众文化; 建设; 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
        (一)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
        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支持,习总书记在提出四个自信时,就特别增加文化自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特有的群众文化,这也是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衍生而来的新的文化形式。为了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形成更加规范的组织与管理,就必须创建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本着体现便民惠民的服务理念,按照群众居住地的就近原则,组建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基层单位为个体单元的牵头组织部门,动员所属管辖范围内的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和运营管理,可以吸收招纳退休干部、老教师和青年志愿者等等人员加入,充分调动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组织人员结构也能满足各年龄层、各社会层的群众需要,最大限度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筛选管理人才,锻炼干部队伍,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加快文化自身建设。
        (二)海纳百川,创建多元群众文化
        文化建设不能只呈现一家独大的现象,要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才能更加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在组织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群众需要和地方文化特点与优势,因地制宜地循序渐进开展,组织干部管理团队多学习,与其他地方组织多开展交流合作,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建更加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让广大群众也有更多的选择性,接受不同的文化洗礼[3]。除了群众自发组织学习的广为流行的广场舞以外,还可以引入年轻人的健康操,或者国外引入的曳步舞,等等,凡是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体会生活快乐,提升幸福感的活动方式,都可以借鉴学习,只有把传统与现代做到有机融合,积极促进文化建设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群众生活,才能确保群众文化保持新鲜活力、不断完善发展。
        (三)加强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不断改善百姓的生活质量,使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得以满足,但是,真正用于开展业余生活的精神娱乐场地却十分有限,尤其对于一些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相对滞后。在国内市县一级行政区域建设规划有用于百姓健身娱乐的公园绿地、健身场馆等专业场地,但是相对条件落后点的村镇一级可供群众开展活动的场地并没有在政府工作的规划中有明确要求,配套设施更是匮乏,除了土地用地的政策影响之外,村镇政府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广大农村群众而言,不能享受与城市群众同等条件的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亟待加强解决。
        (四)政府部门的制度化、责任化建设
        群众文化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健康生态,更关系到习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实,因此,党政各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亲力亲为。常言群众之事无小事,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大有文章、大有可为。


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可行性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形成专门管理制度、构建管理组织体系,切实落实健康中国的各级责任目标,要把这一宏伟蓝图当作良心工程层层把关、逐级负责,尤其当前处于国际环境的疫情防控之下,群众文化建设更联系到群众健康生活,通过文化建设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文化健身、强健体魄,巩固好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发展
        (一)政府参与文化发展与保护
        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协调调度好加快用于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建设,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组织培养各级管理干部和基层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践行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惠民政策,积极宣传引导,组织群众开展好文化创建活动。通过制定法律化的规章制度,对有益于群众健康利益的活动进行保护扶持,同时,对于一些利用群体性活动之便开展的乡村恶俗文化、赌博活动,以及传销活动等也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坚决予以打击,重塑群众文化的健康干净环境,为群众文化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护。文化馆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鼓励下,存在的文化公共组织机构,具有资源整合、合理调配的政府权力,因此,在文化的宣传调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文化馆旨在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目的在于帮助广大群众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得群众在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意识。由于群众的文化基础不尽相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功能要满足各个阶层的文化需要,要具有专业性和指导性,引导群众自发学习的同时,也要指导如何开展文化学习,通过文化的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大众、提升改变大众,逐渐形成崭新的精神面貌,展现新时代的生活风貌,帮助更多群众充满文化自信。
        (二)产业创新助力群众文化的市场化发展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其自身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因此,也可以通过开发二级市场,促进群众消费,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随着市场的规模效应不断扩大,又可以将创新产品推向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市场发展主体,与社会经济建设相衔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在群众休闲健身的基础上,以群众文化为载体,带动各行各业等关联产业的创新经济发展,深挖消费市场的内在潜力,拉动更多产业投入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发展当中,比如开展广场舞活动,可以带动音响设备的产业升级,改变有线设备为无线设备,提升服务品质;引进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平台,开拓群众视野,丰富文化内容,使得群众在公共平台实现学习交流,完善健身方式。通过此类方法的市场化管理推广,既满足了群众对于休闲娱乐生活的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通过服务创新升级,带动了文化的泛娱乐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社会效益,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三)群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特色保护
        群众文化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区域适应性,是被地方百姓广为接受的,也是传统民俗风俗的一部分。而更加广义的群众文化也是和地方人文、地理、历史等社会文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比如,傣族每年一度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湘西土家族的山歌对唱,以及广东佛山的舞狮表演、赛龙舟等活动,都属于群众性的文化内容,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群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需要我们结合地方特色与地域优势加以区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传承保护,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改革创新,按照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再度重现,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在保护中得以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静.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v.31;No.483(07):320-321.
[2]刘海清. 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探究[J]. 经营者, 2020, 034(005):31.
[3]彭玲丽. 刍议新时期背景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J]. 参花:下半月, 2019, 000(002):P.153-153.
[4]郭丽珍.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J]. 读天下(综合), 2020(8):0050-0050.
[5]宋晓莹. 新时代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向[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27):281.
[6]王春波.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J]. 精品, 2020, 000(003):P.273-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