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韦红
[导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汉语言教学中借助新媒体资源不仅能够适应汉语言教学的目标,同时也与汉语言教学本身的广延性特征相符合。

江汉大学    韦红  430056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汉语言教学中借助新媒体资源不仅能够适应汉语言教学的目标,同时也与汉语言教学本身的广延性特征相符合。但是,新媒体的到来本身也对汉语言教学造成了冲击,影响到汉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环境、语言应用和语言作用,在此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思维,有效应用新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培养辩证意识、网络实践能力,并对汉语言教学本身进行适应性模式的探索,以此来确保汉语言教学本身的效应。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展开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教学;新媒体;优化
        引言
        如今的时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为我国汉语言文学进步提供了极为先进且科学的媒介交流平台。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其产物———网络语言泛化,逐渐对汉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形来说,网络语言在新媒体潮流的变更中已经开始衍生出利弊相交的现实风格,不免让人开始思考其研究文化的主要目的性与价值性、可观性。
        1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困境
        1.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本身的一种特色与标签,这不仅体现着新环境下汉语言的新发展,同时体现着社会大众对新媒体的积极参与。网络流行语所彰显出的自身的特色与便捷性,同样也是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多意性与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体现由于存在语言应用等的不规范,也对传统汉语造成了冲击。并且,新媒体与网络发展到现在,也编织起了自身的用户网,而大学生群体正是这种用户网的关键构成,这也使得网络流行语通过影响大学生群体,进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冲击。这种冲击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流行语应用不规范、不文明等问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规范性产生冲突,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1.2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
        现在的大多数网络语言,如今被许多中小学生争相利用。尤其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网络语言因为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所以一旦被使用,就会导致整体性文章的文字结构严谨性不强,出现杂乱无章、表意不明的现象,比如“杯具”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盛水的器具,后面因该词与“悲剧”谐音,就渐渐演变成了网络流行语,长此以往,大家可能就忘记词语本身的意义。最终会成为导致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阻滞的个中原因。
        2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化建议
        2.1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流行语,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教学
        各个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辩证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等,提升汉语言教学的规范性。


本质上,网络流行语作为特定媒介背景下的语言,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特色,具有趣味性等语言特征,并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与应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尊重网络流行语,同时承认网络流行语的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能够从汉语言专业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与学生进行积极谈论,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规范语言应用的意识,延续汉语言学生原有的文学风尚。
        2.2规范网络语言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针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消极影响,应以我国法律视角,加强网络治理工作的开展,规范人们语言运用模式,减少一些消极、负面的网络语言生成,净化网络环境,进而使网络语言生成的规范性。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可以为汉语言文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推进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同时,规范网络语言,能够减少一些错误的网络用语生成,提升网络语言语用价值,使网络语言能够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风尚,进而实现以网络语言助力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良好夙愿。
        2.3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可以利用多媒体微课辅助教学。微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素材,依托多媒体视频,将知识内容融入到视频之中,立体化呈现出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可以制作学习微课,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学习。第二,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还可以基于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学习平台,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比如可以立足微信小程序,设计汉语言专业学习小程序,在其中设置多种不同的学习功能,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进入小程序进行学习。
        2.4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教学质量的保障来自于完善的教学监督、教学考核和教学反馈机制。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调动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推进,在满足了学生个人学习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于学生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举个例子来说,第一,汉语言文学教师利用网络为教学媒介,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监控;第二,利用网络远程操作来进行学生的作业指导及实践活动评价;第三,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来说,通过网络即时通信的手段,及时有效地实现学生、教师和社会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及时反馈上来的信息,作为学生考核的恒定标准和教师修改教学计划的基础和参考数据。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开展不仅需要积极创新,同时也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和良性转化,直面新媒体环境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冲击,在应对冲击过程中进行教学调整,以实现新媒体与汉语言教学的相辅相成。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能够集中呈现多元性资源和目标性资源,并引导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为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应用意识和创新应用意识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方钊.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评《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闻与写作,2020(06):116.
[2]芮琼.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9(12):133-136.
[3]王睿琳.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浅析[J].散文百家,2018(11).
[4]王平.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