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应用推广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祁婧 尹淑莲
[导读]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种传的真菌性病害,根据栽培品种的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感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克林镇、宝山乡、新兴乡、奇克镇、松树沟乡等9个乡镇均有发生,通常以土壤粘重、结构紧实、低洼地块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病非常严重,以至于全田植株枯死。一般发病田块减产30%~50%,严重地块绝产80%左右。[1]

逊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祁婧 尹淑莲   164400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种传的真菌性病害,根据栽培品种的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感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克林镇、宝山乡、新兴乡、奇克镇、松树沟乡等9个乡镇均有发生,通常以土壤粘重、结构紧实、低洼地块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病非常严重,以至于全田植株枯死。一般发病田块减产30%~50%,严重地块绝产80%左右。[1]
关键词:大豆 疫霉根腐病 发生 防治
        1发生条件
        大豆是逊克县主栽品种。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品种的抗病性、土壤环境条件、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和耕作栽培措施等。经县植检植保站调查发现实行大豆~玉米、大豆~小麦的轮作田块,发病较轻,连作、重迎茬、低洼地的大豆田则发病较重。尤其是第五、六积温带的克林镇、宝山乡、逊河镇和松树沟乡连年种植大豆,大豆田土壤中的有害病菌数量逐年加重导致严重发生大豆疫霉根腐病。其中克林镇、宝山乡以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为主,气候较凉,大豆播种后气温低、土壤湿度大,出苗慢,病害侵染机会多,每年6~7月份降雨多,这种土质渗水慢,在大豆苗期会产生沤根易造成疫霉病菌侵染发病。 
        2发病症状
        2.1苗期症状
        播种后,带病种子会引起种子、幼芽出土前腐烂和出土后幼苗猝倒。在潮湿低温地块,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会引起成条或成片死亡,死亡植株子叶痕的位置溢缩,茎秆中空变成黄褐色,根或茎基部变黑褐色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发病部位延伸至子叶节。
        2.2成株期症状
        成株期植株受害先从下部叶片变黄开始,以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快速枯萎,病叶直至植株死亡也不脱落;接近地面的茎部病斑为巧克力色,可以逐渐向上扩展至中部以上节位,病茎扒开内部中空呈褐色,茎秆脆弱极易折断,根系腐烂造成根极少;病株荚数也明显减少,空荚和瘪荚较多,籽粒皱缩。成株期病株中有的在病茎节位上产生病荚,从豆荚的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病粒比正常种粒小,种皮、胚和子叶都可以带菌,使病菌远距离传播。
        3传播途径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土壤中繁殖寄生,土壤带菌通过农事操作近距离传播,也可以在田间或通过流水传播,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种子带菌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以侵染大豆根部为主。病原菌的卵孢子休眠体主要残留在大豆病根、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中越冬,卵孢子可存活5~10年以上,春季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孢子囊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带菌的土壤颗粒随风雨传播可引起叶片发病。在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时,土壤粘重地块,发病时可蔓延至叶柄和基部。大豆生育期,在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再侵染。
        4发病条件
        4.1土壤环境
        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播种后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大豆出苗缓慢,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抗逆性较差,受侵染机会增多,该病发病重。在我县大豆胚根长2~3cm刚开始出现症状,以后逐渐加重,我县6月中、下旬(幼苗期至分枝期)病情增长较快,7月中、下旬(开花期)前后病害达到高峰,8月以后(结荚期)病害趋于稳定。


据逊克县气象局资料,2018年生育期间降水量是85.28 mm,比常年相差多6.64mm,2019年生育期间降水量是137.88mm,比与常年相差多59.24mm,2020年生育期间降水量是124.7mm,比与常年相差多46.06mm。由于连续低温降雨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病率在20~30%,严重的死苗达到50%。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土壤带菌传播最为重要,而土壤因素中又以土壤湿度为影响,此病害发生的关键。土壤相对湿度在14.35%~57.12%之间变化时,发病率从25%增至100%,递增趋势十分明显。土壤潮湿可以提高病原菌活性,播种后土壤潮湿期越长,发病率越高,因为饱和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游动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大豆幼苗疫霉根腐病极易发生。如果土壤被水淹没或下雨后排水不良以及地势低洼积水时,游动孢子大量形成并释放,随水流传播,有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病。[2]
        4.2农业措施
        4.2.1连作比重迎茬发病重,重迎茬比正茬发病重。
        4.2.2秋季垄作比平作发病轻,大垄晚播,垄作及时中耕土壤疏松、通透性好,便于排水,土壤含水量低不宜发病。
        4.2.3受地域限制,有些区域无法进行轮作,大豆连作的情况下菌量逐年积累,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病加重。
        4.2.4播种过早、过深,发病重。在田间调查中发现,越是田间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病菌侵染就越快。
        4.2.5氮肥施用过多,造成大豆植株徒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也会影响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
        4.2.6根据杂草群落,选择适宜除草剂,降低除草剂用量。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与禾本科进行合理轮作,适时晚播,播种深度不能超过5cm。采取垄作,进行深松。也可选用饱满、无伤的高质量种子播种,减少初侵染源。
        加强田间管理。①秋季整地起垄,出苗后进行深松及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湿气滞留,使土壤质地疏松,透气良好,降低土壤含水量的措施都可有效防止该病害的发生、可减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②降低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提高抗病性。进行叶面喷肥,来弥补因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增强大豆抗病和耐病能力。③避免机械伤根、防止大豆根部产生药害、防止根部线虫,以减少病菌的侵入途径。④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能及时补充肥、水,缓解病情。⑤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5.2加强普查及检疫工作。每年春季加强种子检疫工作,严禁疫区的种子调入本地,减少源头侵染。
        5.3药剂拌种 
        (1)每100公斤种子用亮盾200~300毫升+锐胜200~300毫升拌种,防治病害效果达89%;
        (2)用迈舒平200~300ml拌种100公斤或用24%丰巧300ml拌种100公斤,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
参考文献
[1] 汪振东.大豆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30.
[2] 左豫虎,薛春生,刘惕若.环境条件对大豆幼苗疫病发生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2,17(4):93-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