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自我增值-------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2月   作者:王会敏
[导读] 办优质教育,就要有优质教师。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柏鹤学区兵马寨小学  王会敏   056600

      办优质教育,就要有优质教师。
            所以,教师专业发展永远在路上,值得我们持之以恒的,从理论到实践结合上深入探索。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坚持多读、多写、多思。
      首先,多读是指多读书。读书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谈专业发展,那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把读书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每天享受着读书的幸福和快感。
      教师是文化人,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以文化人,读书积淀文化,文化积淀思想,形成观念。因此,读书能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因为我们是教师,所以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的教育理论。还要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我国现代教育大师陶行知等名家名著,以及课程改革以来,出版的很多高水评的论著,都值得我们认真研读,这样对我们深刻认识教育本质,明确把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多读一些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论著。对我们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特点规律,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我认为,除了阅读教育书籍以外,还应当博览群书,读一点逻辑学、哲学、史学、文学等,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这样不仅对我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而且对扩大我们研究教育的格局,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般来说,一个人读书要从坚持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后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即由文化人。
      读书,内化于心的自省,外化于行的激情,无不需要边读、边思,直抵心灵深处的最高境界的读书来实现。
      总之,一个人的阅读力,就是她的学习力,更是她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与书相伴,幸福终生!
      其次,多写就是指要多写文章。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懒于写文章,怎么能谈专业发展?
      鉴于此认识,我决心苦练写作基本功,用汗水追赶成长的梦想。我从写散文练起,暑去寒来,笔耕不辍,年复一年,苦在其中,乐在其中。事实证明,要有好收成,就要勤耕耘。因为结果不会帮你撒谎,还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篇散文《爹的世界》发在了《河北农民报》。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写作信心,我不用扬鞭自奋蹄,而后公开发表作品成常态,期间有福建省素不相识的读者来信向我讨教“高产”的秘方。接下来,我又始写童话,写短篇小说。近几年,我公开发表了散文160多篇,童话20多篇,小小说10多个,短篇小说30多个,共计30余万字。



      因此,2019年我被河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能有机会和作家们沟通、分享、切磋,较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更让我兴奋与自豪的是,我的散文《鸡没了,不跟黄鼠狼计较》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生阅读素养标准化测评五年级上册》选用。在《思维与智慧》上发表的散文《脖子上系灯绳的娘》入选在河北人教版八年级联考试卷作为阅读试题。
      因为我们是教师,要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育,撰写教育研究的文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在《当代教育家》《教育故事》《小学教学》等教育刊物发表教育文章10多篇。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小学,因此,我成了《河北农民报》发表文章的常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对宣传农村教育传递教育正能量,也发挥了一点儿应有的作用。
      再次,多思就是要勤思考,善思考。这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而恰恰这又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一个人对某些问题,思多了,思久了,思深了,就形成了思想。
      一个教师,没有教育思想是悲哀的,若有教育思想却是痛苦的,我选择了后者。我认为,只有接受从没有思想到有思想,这样的痛苦蜕变过程的考验,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思,有前思,也有反思,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前思,就是在备课和做某些事情之前,要深入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力争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能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
      反思,就是上完课,或做完某一件事情之后,要深入思考做得怎么样,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误或失败的。即使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在偶然中寻找必然,从而发现规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困扰师生的难点。我认为,教师只有为学生做好想写、会写、写好三件事,才算突破了难点,于是我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且渴望可及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即争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因为每当学生看到我发表文章时,都非常的兴奋、自豪和羡慕。所以我给学生说,只要你好好学语文,并且做好下面三件事,发表文章都不是事,一是大量阅读课外书,二是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三是注意事情之间的联系并展开联想。经过我精心的组织与指导,我们班中等生任国恩同学在《作文周刊》发表了《我的好朋友》,这一下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全班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于是,目标激励的“蝴蝶效应”发生了,张依航同学在《趣味作文》发表了《我的宠物狗》,任飞宇同学在《中国少年儿童》发表了《我的自画像》……
      可见,多思克服肤浅,远离浮躁,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叫理论源于实践,理论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这么多年我用心研究教育,累并快乐地做着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做的。
作者简介:王会敏,女,中学高级教师,邯郸市特级教师,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当代教育家》《小学教学》《教育故事》《博爱》《短篇小说》《特别关注》《特别健康》《特别文摘》《莫愁》《思维与智慧》《牡丹》《演讲与口才》《微型小说选刊》《幸福》《婚姻与家庭》《劳动午报》《滨海日报》《燕赵都市报》《江淮时报》《河北农民报》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