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个性化家访与“学困生”学习习惯转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1月   作者:张卓敏
[导读]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连陂小学  江西萍乡  张卓敏337006

摘要:小学阶段就成为“学困生”是一个很不利于今后持续形成学习内驱力的事情。此类学生,通常学习习惯不科学,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笔者将从:构建“设计、实施、反思”科学完整的个性化家访、创设“学困生”学练考的专项环境、构建以先进育人理论为指导的家校共育模式,这三个方面加以探析。
关键词:个性化家访;三位一体专项环境;家校共育
        引言:随着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均在不断地加大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商品等的业态,以及原生家庭等理论视角的影响,为了向每位学生的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个性化的家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但是究竟如何真正做到个性化、特别是基于对“学困生”正向改造优化的研究并不多,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相信只有秉持着“问题导向”才能对破解“学困生”正向转化的实现率。
        一、构建“设计、实施、反思”科学完整的个性化家访
        毋庸置疑,个性化家访,即是指基于受访学生校内表现、家庭情况等的具体环境,针对其通过学校教育难以单方面解决的问题,通过主管教师的家访当面协商共议,并形成具体举措的形式。然而,一次有效的家访,不仅仅是上门面谈,而是将实践活动依循某种框架结构;遵循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将学生的校内表现告知学生父母,并听取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居家状况,把两方面信息综合梳理,归纳出学生于表面举止行为下的真实成因,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干预方案,通过家校合育的同步实施,观其后效。
        首先,在家访活动设计方面,应梳理出明确具体的家访原因,比如“成绩持续下降”,就仍然太模糊,应拿出具体统计性的数据,比如“语数英三门课的周考和月考都低于班级平均分”;又如“在学校表现不好、不守纪律”,也过于宽泛,应举出各方对事实没有争议的具体事例,比如“上课时给同学传纸条”、“翘课”等。基于以上“家访原因”的家访目标,一般可以设为: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家里自主学习的表现、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的表现,综合上述提供指导等。
        其次,在家访活动实施方面,教师应尽量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步骤:电讯联系家长表明意图、约定具体上门时间、确定到场人员、知会涉及家访议题家长所需以主体参与的部分。在实施中,应注重交流礼仪,规范用语,把握住既不是管理者下达指令,也不是服务者一位迎合,而是专业协作者提供帮助的角色特点。由于家访通常涉及到的负面信息会给当事学生父母带去情绪上的影响,因此在陈述时,要尽量减少粗略的主观评价,更多的以客观分析为主。最后,应肯定学生在校内或家中利于学习、利于与他人共处的好习惯,结合学生现存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给家长提供相应的指导。
        再次,在家访反思方面。一方面,要反思当前家访的个别案例,从设计到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教师自己是否有不当的言行,是否在交流中基于事实言之有物,是否明确清晰地帮助家长梳理了学生在校内及家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三方成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家校共育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反思所教班级中,基于负面原因受到家访的案例的共性问题。即这些学生产生不良学习和行为问题的共性原因,以及梳理出可依靠的有共性的解决路径。还有就是,基于这些已发生的案例,总结出其异同特点后,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观察捕捉类似的苗头。



        二、创设“学困生”学练考的专项环境
        尽管近年来,“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但大多数所谓的“学困生”之所以成绩下滑甚至走上暴力宣泄的路径,除了在幼小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有在学龄期未养成科学合理的学习及思维习惯,导致学习跟不上,导致成绩下滑,导致家庭“焦虑”绑架以及校内学习地位边缘化。因此,优化“学困生”的工作始终难以成为教学体系中研究的重点。
        显然,广大的教学工作者,也许正热衷于挤破头皮进入所谓“蒙氏”教育的营运机构。却忘记了,“蒙氏”的起源。实际上,蒙氏的起源历程,正如医疗起源自医病救命发展到养生延年一样,她起源于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干预先天智障或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孩子,之后才有将这些成体系的理论用于正常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将有利于他们长得更聪明云云。
        再参考“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集中分级治疗”。若把“学困”看作是学生、学校、家庭因为种种举措不力,在学生身上集中体现的“成长乏力”症,那就有必要进行集中治疗。应该通过成体系的诊疗方案,以“学校负责学业、家庭负责生活”为核心指导思想。比如,在学校整体作息安排不变的情况下,设立“学困生”专班(具体名称需另行自拟),作息调整为,上午自习,完成前一天教师们布置的作业,同时由若干名各科教师走班辅导。课间休息,采取集体单项运动的形式。午饭。下午,按排课计划上课,各科教学设计应符合“学困生”现状及进阶趋势,并布置与课案要求一致的课后练习等。考试设计要求与课案设计、练习布置的要求论保持一致。
        三、构建以先进育人理论为指导的家校共育模式
        基于“学困生”积极转化的个性化家访工作,说到底,还是教师通过对家长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以及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自驱式成长积极性的思维工具。
        所谓学业指导,即是指辅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渐提升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家长不一定都有教师身份,不一定有接受过教师资格培训,也不一定是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高精尖人士,因此并不一定具备给家里处于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龄所要学习的学科科目辅导的教学能力。同时,家访老师也不一定是全能型学科教师。并且,指望老师通过一次家访就能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升,也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期待。因此,家访中学业层面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厘清学生学科缺失现状、提供获得各科教师在课后辅助的渠道、适合受访学生当前的总体学习习惯及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模式。
        所谓提供自驱型成长思维工具,即指提供一些,经过教育行政、文化行政监督等部门审核,取得权威人士认可的亲子教育、自省自学、正确沟通等门类的专业书籍。这些领域里,往往越专业的书籍,越是通俗易懂,例理融合。既能带领学生和家长走出学习、管教、自律的认识误区,又能提供真实可复制的案例,便于家长在生活中按需操作。比如,《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关键对话》等。以及向家长介绍一些知名的亲子教育专家,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更高级的亲子教育见解;向学生介绍一些知名的教学专家,从他们那里借鉴一些更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比如,李玫瑾、尹建莉、樊登等等。
        结束语:“学困生”这个标签,尽管不符合现行的教改“不排名”的要求,但是这类学生的(长期)存在是必然的客观情况。教育工作者应将其视作“脱贫”一样的国家战略地位。不断深化落实“学困生”绝对值清零,降低“学困生”前进后又“落后”的复发率。从与其有关的原生家庭背景理论到正面管教等更加科学的未成年人的管理原理等,构建与优生培优相当的教学地位、体量相当的理论架构、实践经验及家校共育机制。
参考资料:
[1]黄培洪.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J].新课程学习(上),2012(02):184-185.
[2]张玲. 关于城市小学家访制度的改革与优化[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