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夕兰
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初级中学 266419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培养并发展正确三观,促进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德育教育则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途径。对此初中教师则需要认真设计德育策略,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围绕初中德育教育展开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成为了初中教育中的关键构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德育教育的实施并没有单独设立一个学科,因此教师需要重点考虑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渗透。新课程改革对各学科学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的渗透路径,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
一、构建良好的氛围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因此良好的氛围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德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但立足于品德这一概念之上却并不具备具象性,因此具有明显的无形性特征,这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科课程。而氛围环境的构建本身便是无形的引导,这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通过环境来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学校可以将校园宣传栏作为落点,在其中展示一些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容,并在班级走廊、墙壁等处设计一些关于德育的名人警句,时刻激励和引导学生。同时还可以在国庆节前后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一次手抄报设计活动,发放手抄报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素材完成手抄报的设计和制作,再经过教师的筛选评出较为优秀的手抄报,张贴在校园宣传栏或走廊、教室等地。校园手抄报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去寻找一些爱国情怀的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过程中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对手抄报具有深入的了解,也在后续的班级展示环节与其他同学一同交流,提高德育的渗透力[1]。
二、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初中教育也要进行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下大多认为学生接触互联网会“玩物丧志”,但当下的时代背景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则需要采取“疏导”的策略,而非一味的限制。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网络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也是不可限制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学会鉴别网络信息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对于初中德育教育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两个层面,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是其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渗透力便是其二。
当下各种社交软件及平台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渗透途径,如教师可以通过QQ或微信的群聊功能为学生们分享一些学习资料和热点新闻事例,在群组中与学生们参与“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的话题讨论,探讨新闻中的人、事、物,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学会辨别是非,也可以分享一些正能量或暖心的生活案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实施情感引导
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大多都是非常感性的,因此德育教育便可以从情感引导方面着手。情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几个方面,其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更具渗透力和信服力。初中阶段的学生也会有许多烦恼和困惑,但通常都碍于“面子”不与人说,甚至对家长也不会说,这些负面的情感因素没有倾诉的对象,学生自己也不会自我调解,这也会为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课上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主动去了解和发现学生的情感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这不仅能从情感上拉近师生距离,而且这本身其实就是德育的直观展现,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对生活中的问题抱以正确的看法,让学生明白要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在情感的引导下及时改正错误,建立正确的三观。情感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在之后德育教育的渗透方面也会更加顺利,并且在引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家长关系方面也更能让学生接受,取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2]。
四、多学科并行,拓展德育渗透面
由于德育教育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学科课程,因此教育的实施方式则要以渗透为主。渗透的途径不单单在于环境和情感渗透,也在于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初中阶段很多学科知识内容都具有明显的德育特征,如语文学科中的《智子疑邻》、《背影》、《马说》、《乡愁》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师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点和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通过灵活的方法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素质的提高,实现多学科共同渗透的德育教育。可以立足于教材本身进行向外拓展,或组织课堂的话题讨论,如针对《马说》一课,教师便可以围绕“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最后再点拨学生“伯乐固然重要,但首先我们就要成为千里马,才有‘发光’的能力”再就“如何成为千里马这样的人”引导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多学科共同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各方各面,促进良好行为习惯与思想的形成[3]。
结束语: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初中教育的重点任务,也是各学科学段都要重点实施的目标,而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却又不够成熟,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智育与德育共同实施,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道德素养共同发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祯贤. 新时代下初中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124.
[2]浦璠奇. 初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分析[J]. 亚太教育,2019(07):115.
[3]牟友林.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德育实施路径[J]. 现代教育,2019(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