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体会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王丽萍 周娟 宋青翠 王贵富 王彦文
[导读] 分析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影

        王丽萍   周娟   宋青翠   王贵富   王彦文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自愿参与治疗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5,含铂两药化疗),观察组(n=45,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比较两组血清标记物、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变化,治疗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前血清标记物、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VEGF[(327.54±15.26)pg/ml<(384.58±20.45)pg/ml,t=14.996]、HIF-1α[(44.92±7.51)ng/ml<(59.65±8.47)ng/ml,t=8.729]、CEA[(13.75±2.16)ng/ml<(18.02±3.59)ng/ml,t=6.837]、CYFRA21-1[(4.39±0.52)ng/ml<(6.58±0.74)ng/ml,t=16.243],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11%>75.56%,=3.92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对比无差异性,P>0.05;VEGF血清表达水平可负向预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P<0.05。结论: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病情进展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未明显增加化疗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安罗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效果;临床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常见肺癌类型,与小细胞肺癌类似,患者早期起病时症状较隐匿,无法通过相关特异性症状予以早期评估、筛查,故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晚期患者占据较大比例。针对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案是化疗,以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但化疗实施存在有效率低、副作用大的问题,故如何提高化疗缓解率,以期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期的目的,是当前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亟需研究的热点[1]。因此,为分析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影响,特设本次研究,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愿参与治疗研究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0年6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5),观察组(n=45)。
        对照组(男/女,23/22),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36岁,平均(55.52±3.48)岁;观察组(男/女,24/21),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36岁,平均(55.21±3.39)岁。基线资料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为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病理及影像学诊断为周围型肺鳞癌,以及驱动基因阴性的肺腺癌,且胸腹部强化CT、颅脑强化MRI、全身骨显像、浅表淋巴结超声等辅助检查证实存在其他脏器转移,均为晚期患者。排除标准:(1)非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者;(2)中央型肺鳞癌;(3)驱动基因阳性的肺腺癌;(4)研究用药过敏反应、禁忌症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化疗,行含铂两药方案化疗,3周为1疗程;观察组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即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同步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口服,12mg/次,1次/日,口服2周后间隔1周,即3周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标记物、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变化,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率。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数据组间差异性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标记物、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对比
        由表1可知,两组研究前血清标记物、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VEGF[(327.54±15.26)pg/ml<(384.58±20.45)pg/ml,t=14.996]、HIF-1α[(44.92±7.51)ng/ml<(59.65±8.47)ng/ml,t=8.729]、CEA[(13.75±2.16)ng/ml<(18.02±3.59)ng/ml,t=6.837]、CYFRA21-1[(4.39±0.52)ng/ml<(6.58±0.74)ng/ml,t=16.243],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药物不良反应率对比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骨髓抑制、蛋白尿、胃肠道反应、高血压)对比无差异性,P>0.05。见表3。

2.4VEGF水平与治疗有效率相关性分析
        经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及VEGF表达水平后可知,VEGF血清表达水平可负向预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P<0.05。见表4。

3讨论
化疗是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传统治疗手段,但有效率低,为提高缓解率,我们需要探寻其他方式,以治疗效果为侧重点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2]。
        HIF-1α(缺氧诱导因子-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核蛋白,仅在细胞缺氧状态下可出现稳定表达,故在癌症诊断中,受肿瘤细胞增殖期间血氧高供给需求需求,人体正常细胞可出现缺氧情况,进而出现稳定高水平表达;CEA(癌胚抗原)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广谱血清肿瘤标记物, 对于癌症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其血清高水平表达则表明患者病情处于活动进展期;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是肺癌临床诊断中特异性血清标记物,在各类型肺癌诊断中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其血清高浓度表达,则提示患者病情进展,存在较高不良预后风险;VEGF(血管生长因子)是人体在自身肿瘤病情进展中,受肿瘤细胞及瘤体增殖血氧需求影响,可出现高水平表达的一类特异性血清标记物,其血清表达水平越高,则表明患者癌症进展活跃程度越高。故结合上述血清标记物特异性指征,将其设为本次研究中药物治疗效果评估因子,以提升药物效果分析全面性。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研究前血清标记物、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VEGF、HIF-1α、CEA、CYFRA21-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对比无差异性,P>0.05;VEGF血清表达水平可负向预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P<0.05。分析原因:安罗替尼是一类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其主要成分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成分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故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常规含铂两药化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耐受性较好,该联合治疗方式有望成为新的治疗趋势[3-4]。
        综上所述,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病情进展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无显著毒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占美,吴斌,吴逢波, 等.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J].医药导报,2020,39(2):172-175.
[2]皇甫娟,李文永,张慧辉.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VEGF水平及生存期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3):360-362.
[3]陈海峰.安罗替尼三线及以上治疗6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14):1524-1528.
[4]周晓蕾,邝红萍,袁彦丽, 等.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20,22(7):456-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