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中应用血常规检验的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王加玉
[导读] 分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缺铁性贫血疾病特点,
        王加玉
大庆市肇州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 大庆  166400
        【摘要】目的:分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缺铁性贫血疾病特点,评价血常规检验应用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2019年1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确诊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疾病患者各50例,分别作为观察1组、观察2组,另外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均行血常规检验,分析3组受试者的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计数(RBC)检验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观察2组检验项目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Hb、RDW、RBC检验项目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血常规检验可以在了解MCH、MCV等项目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有效鉴别诊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缺铁性贫血疾病。
        【关键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常规检验;鉴别诊断
        
        经临床证实,2种贫血疾病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可以作为鉴别贫血疾病的主要标准。基于此,本文就我院同期2种贫血疾病与健康体检者为例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时间选自2019-2020年期间,从中选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纳入标准:(1)伦理委员会批准;(2)血常规检验患者知情同意参与;(3)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其他类型贫血疾病患者。观察1组: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区间22-65岁,平均年龄(39.50±5.50)岁;患者体重区间45-70kg,平均体重(58.05±5.50)kg。观察2组: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区间20-66岁,平均年龄(39.80±6.30)岁;患者体重区间40-72kg,平均体重(57.50±5.80)kg。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患者年龄区间18-65岁,平均年龄(40.50±5.80)岁;患者体重区间43-75kg,平均体重(59.30±6.50)kg。分组后3组受试者性别分布、年龄、体重资料均衡,P>0.05。
1.2方法
        告知受检者检查前相关注意事项,例如空腹、禁止相关用药等,于受检者晨间空腹下采集肘静脉血液(3ml),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进行抗凝处理,以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常规Hb、MCH、MCV等项目检验结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3组受试者的Hb、MCH、MCV、RDW、RBC血常规检验结果。
1.4数据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导入计算贫血疾病患者、受检者观察指标,P<0.05有统计学意义。计量型指标血常规检验结果以均数(Mean Valu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x±s)的形式描述,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3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3组Hb、MCH、MCV、RDW、RBC血常规检验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注:*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观察1组、观察2组贫血患者的Hb、MCH、MCV、RDW、RBC血常规检验结果见表2。经统计学计算,观察1组、观察2组Hb、RDW、RBC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贫血疾病临床一直较为常见,与人们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等有关,其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缺铁性贫血均是常见类型[1]。临床工作中发现,2种贫血疾病表现相似,增加了疾病误诊风险,需积极诊断、鉴别,以确保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贫血患者Hb、MCH、MCV、RDW、RBC等指标检验结果明显有别于健康人群,与贫血所致的红细胞生成、代谢异常有关,血常规检验有助于鉴别贫血类型[2]。谢春花研究指出,血常规检验可以在有效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的基础上鉴别诊断贫血类疾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缺铁性贫血),助于疾病早期治疗[3]。
        本文结果与吴宝芹研究结果有一致性,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A组)、缺铁性贫血患者(B组)、体检健康受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常规检验后,A组、B组RBC、MCV、Hb、MCH、MCHC、RDW指标水平明显有别于对照组,且A组、B组部分指标差异明显。组间观察指标比较,P<0.05[4]。
        综上所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行血常规检验后可以有效鉴别诊断,检测结果理想,促进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缺铁性贫血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血常规诊断方法和检验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127.
[2]刘鑫.缺铁性贫血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血常规诊断方法和检验价值[J].临床研究,2019,27(5):147-148.
[3]谢春花.血常规检验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4):282,285.
[4]吴宝芹.血常规检验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大医生,2019,4(7):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