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王向南
[导读] :来研究危险因素和病原体。方法:在调查性行为病例时

        王向南
        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137400
        摘要:来研究危险因素和病原体。方法:在调查性行为病例时,考虑2013~2017年被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症监护病房56例,将168例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作为比较组,收集患者数据,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毒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特征。结果: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低球蛋白、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低白蛋白、低红细胞、低血小板、需输注血浆、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PICC总时间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OR:4.189,95%CI:1.527~11.489,P=0.044)、合并败血症(OR:3.719,95%CI:1.035~13.367,P=0.005)、使用抗生素种类多(OR:2.779,95%CI:1.537~5.025,P=0.001)、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OR:1.039,95%CI:1.003~1.075,P=0.034)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1.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2.58%)。结论是,临床怀疑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而病原学检查困难时,若新生儿存在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等高危因素,应根据病原菌分布特征,尽早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病原学分析
引言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容易累及各个系统并造成严重后遗症,病死率高达13%~42.7。明确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使用抗真菌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用药指征,感染性疾病对我国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造成了巨大的发病和死亡负担。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因此比年长儿童及成人更易发生感染。我国开展的多中心新生儿死亡原因调查显示,在新生儿院病例中,细菌感染性疾病仍占首要位置。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2017年医院门诊5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按1:3的比例建立比较组,在抽取时选择下一个N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组吹风烘干时间的差异在3d范围内。《儿童受伤肺感染诊断和治疗手册》(2009年)记录了住院时患者数据不完整或不可用儿童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并将其归入第3类。(1)构思:经济因素+临床证据;(2)临床诊断:宿主因子+临床证据+临床意义微生物学临床证据;(3)诊断:宿主因素+临床证据+组织病理学和(或)生物意义微生物学。
1.2方法
        采用统计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基本临床特征、潜在高危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体的最初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方法
        以±x±s)表示的SPSS24.0分析研究对象收集的数据;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并使用“中间步骤2”检查数据。p&gt0.05是没有统计意义的偏差。
2结果
        2.1流行病学
        2013-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5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总发病率为0.14%(56/40836),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病死率为7.41%(4/56)。见下表。

        2.2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3危险因素
        两组需要静脉动脉瘤的低卵蛋白、低蛋白、低红细胞、低血管、输血、抗生素、静脉寿命、PIC预扣、PIC总时间预扣、BPD、NE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二进制物流回归分析发现,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系数(P0.05)需要静脉注射蛋白质、血液中毒、大量抗生素和长期生物多样性(见表3)。
       

        2.5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处理(27.11±18.45)d,单氟氯烃最高58.93%(23.21%),三种或更多抗生素(10.72%),单氟氯烃最高7.14%(4%)。
3讨论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依赖于耗时较长的血培养,给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而延误治疗则会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由此可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启动抗真菌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目前有研究指出直接涂片法是最简单而重要的诊断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该方法一般在送验标本1h内即可为临床提供关于真菌的有效信息,因此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直接涂片法阳性检出率低,应同时进行真菌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故若当患儿出现症状且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时,可抽取标本行血涂片法和血培养,同时抢先给予抗真菌经验性治疗,后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目标治疗,若排除真菌感染及时停药。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考虑,氟康唑可作为SNICU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首选经验性治疗药物。此外,在条件允许时应尽早撤离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留置尿管),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并尽早实施肠内营养,减少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天,李秋平,陈海花,崔杰,唐洪怡,马倩倩,封志纯.新生儿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7(04):292-296.
[2]桂明珠,李泓静,杨巧玲,李志玲,傅晓燕,谢晓恬.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诊治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09):642-648.
[3]费正华,潘海鹏,罗志琴,王帆,赖灿.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核磁共振影像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9):3031-30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