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燊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东山小学,福建 龙岩 366304)
摘要: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目标性,能形象、具体、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字:目标性 生活性 时代性 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比较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的“你发现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例如:《倒数的认识》教学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
师:我们班本学期新来了几名同学,经过十多天的接触,他们和原来的同学有了友谊,相互成为了……
生(齐说):朋友
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互相成为了朋友”。
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我是他的朋友,他也是我的朋友!
师:日常生活像这样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例如:“你和我们是师生关系”就是说“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你的学生。”
师: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知识中也有,请你们说说已经学过。
生:(一边比划,一边叙述)两条线段互相垂直,线段1是线段2的垂线,线段2也是线段1的垂线。
生:8÷4=2,8的4的倍数,4是8的因子,这里倍数和因子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数学知识中具有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新知识(出示一组互为倒数的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方法)
上述教学活动中,“互为倒数”概念的本质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是倒数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认知中的难点所在。教师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互为朋友”、“师生关系”等情境的创设,抓住了“互为倒数”这一概念的关键,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从感性上初理解了“互为”的含义,为学习倒数的意义作好了铺垫。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现实的生活性。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认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
小雨:阿姨,我买一支圆珠笔。
营业员:一支圆珠笔的价钱是8角。
小雨:在人民币中,有1角、2角、5角、1元,就是没有8角呀,这怎么办呢?
师:是啊,怎么付8角呢?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生(1):我拿8张1角来付。
生(2):用4张2角。
生(3):用3张2角、2张1角来付。
生(4):用2张2角、4张1角来付。
生(5):用1张5角、3张1角来付。
生(6):用1张5角、1张1角、1张2角来付。
……
生:我付1元,让阿姨找给我2角。
这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生活问题可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让学生体会成功,学会学习,又训练思维。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新颖的时代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管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果总是“动物王国”,学生也会感觉“厌”了。
例如:在一堂数学训练课中,设计了两个主题。一是“100元消费安排”:教师给出了游乐项目,价格和各项目的相关规定等信息,让学生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游乐方案;二是“派车计划”:面包车每次可乘坐9人,小轿车每次可乘坐4人,可以派面包车或小轿车,也可以两种车同时派,把30人送回家,可怎样派车?怎样派车使用效率最高?写出几种你设计的派车方案。整堂课以学生自主设计、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展开,学生学得主动,思维空前活跃。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情境忌滥用多媒体,忽视情境的本质意义。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教法A:(教师出示了一个精美的课件,买东西的动画场景)
师:老师买铅笔一共花了2.4元,每只铅笔需要0.12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了很多问题,最后有一生答:一共买了多少只?)
师:你们准备怎么算?
生:2.4÷0.12
(教师揭示课题,讲解如何用竖式计算)
教法B:新课伊始就出示“2.4÷0.12”直奔主题
师: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
(学生有的好像会了,有的皱眉头思考)
师:老师期待同学们的努力!
(生继续探索,异常投入,有的商量起来了。)
在教法B中,出示“2.4÷0.12”直奔主题,教师寥寥数语,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对同伴产生挑战的勇气与欲望。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
教学中,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其实,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创设情境应该“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如果是靠高压的政策或管制得到的教学成绩,我们牺牲的将是学生的兴趣、自信、诚真,那是得不偿失的,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