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王洁
[导读] 现阶段,各行各业建设迅速,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王洁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曙光双语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现阶段,各行各业建设迅速,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语文教学之中应该渗透一些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是语文教学之中的一种很好的催化剂。在现代教学之中关于情感教育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要任务,同时,情感培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它是素质教育的很重要的内容以及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比较真挚地去抒发并且表露感情,这样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相关的文学创作的水平。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情感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情感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它的产生是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是否一致而引起的[1]。情感教育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1 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学生的一些情感实际,依据素质教育的一些要求,积极地引导学生真挚地去抒发以及表露感情,比较健康的情感能够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比较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地复杂、尖锐,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击,情感比较脆弱,这些都成为了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种社会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情感也很脆弱,没有去正确地引导情感虚构以及情感倒置,这些不仅仅会影响到作文的一些主题思想的形成,并且会造成一些感情的失误以及心理的一些歪曲。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另外,小学作文中的学生情感的一些表达的虚拟性的现状,也是说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之中的重要性。抒情是抒发以及表露感情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需要情感的抒发。一些抒情诗歌以及抒情散文中,抒情也是抒情的一种很重要的主题。在记叙文之中,抒情常常是配合一些叙述以及描写在更替地使用,对于反映一些主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议论文之中,作者为着自己的论点去论证并有一些抒情;在说明文之中,适当地抒情能够增强说明文的一些鼓动性以及主动性。由此可知,抒情在写作之中也是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起到一些双重的作用[2]。
        2 优化措施分析
        2.1 拓展———搜寻资料
        “海读拓展课”就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使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开展海读拓展教学时,必须将学生浏览、默读以及速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单元主题。另外,为了主题阅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师在开展海读拓展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地交流和沟通,从而加深对主题阅读内容的理解[3]。
        2.2 用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教师自身的激情很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教学的激情。试想一下,讲台上一个悲观消极、倦怠生活的教师会上出生动有趣、富有温情的课来吗?答案是否定的。

诚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所说“教法即活法”“你如何活,你就必将如何教”。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活法的直接体现。拥有爱文字、爱生活的初心,保持对生活和教学的激情,才能缔造出课堂的灵动与美好。那么,如何将激情与教学巧妙结合呢?首先,教师要走进文本,仔细研读文本,用自己的生命体悟和审美情感去解读文本,发现文本在语言形式、情感内蕴的独特性,被它的文质兼内容所感染、打动。在此基础上,再广泛地涉猎其他的相关著作,能让教师的视角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对文本研读得更透彻,对教学内容把握得更精准。把审美和思想的境界推往更深处,挖掘出文字后直指人心的力量,那么由此带来的感动、震撼将更深刻,远非对着教参照本宣科感动着别人的感动,这种肤浅的、虚假的阅读感动所能比的。更何况,只有教师自己真正被文本感染、打动,才能从内心中迸发出教学的激情来。其次,立足于这份感动、震撼,教师再结合个人素养、教学经验及学情的把握,对教学的设计、节奏的把握、语言的锤炼、情感的升华等细节进行取舍雕琢,量身打造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案,激情才有了具体的依托、体现。当然在教学中,激情的展现也有“技”可循,如根据文本主题的不同,格调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教师语言节奏可轻重缓急,语调可抑扬顿挫,语气可富于变化,再配合适当的身体语言,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讲述美景时,让人身临其境;讲到高兴处,让人心花怒放;讲到悲伤处则催人泪下。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与作者的精神进行对话、交流。教师通过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当他们能以文本为范例习得其语言表达技巧,以文本为精神食粮汲取成长道路所需营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想境界的都会不断提升,修养和品味也会更上层楼[4]。
        2.3 交流———情感分享
        “情感分享”就是在学完单元全部课文后,通过组织学生背诵教材课文以及课外拓展文本中经典诗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全面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认识。教师在组织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说出自己对诵读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切的体验、最有趣的发现……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感受诵读与交流分享的快乐,并为下一阶段的写作教学创设氛围、奠定基础[5]。
        2.4 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情景
        我们应该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的故事,这样能够营造审问的阅读环境的气氛。还可以开展一些小组的相关阅读审问的活动,让学生的一些相关思维产生共振,使得灵感得到激发,就如萧伯纳说的那样,如果你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问题,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质疑。还可以设置一些阅读障碍,让学生对于陌生的东西熟悉化,让文本内容与科学概念之间产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6]。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健康、新型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王君.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