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武强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响水中学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身为课堂主人翁的身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成为了初中学生必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的养成,对于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二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彼此助益的。但是,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大国,学生、教师、家长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并不是很重视,[1]这就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为了学生们的长远发展,教师们一定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们渗透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并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道德与法制课任老师自身法律素养不足
在我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们身上有一个非常的普遍的现象——教师们的道德素养非常高,但法制方面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不仅如此,在法制知识方面,有些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点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而这与他们非法律专业出身有一定的关系。[2]
2、学校不重视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学校表现的不够重视,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程课任老师的安排方面,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教师其实并不是专业出身,“师傅不高,徒弟扭腰。”因为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讲解方式不正确,最终导致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理论知识的不扎实,让学生们无法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事件进行结合,而实践出真知,所以,此类现象不利于学生们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3、道德与法制结合方面存在问题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推行,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这明显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重视。举例说明,一,授课期间,教师只是简单讲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所以,相关知识点的讲解非常浮于表面;二、考试期间,教师负责勾画考试重点,学生负责记忆。长此以往,学生们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也就徒有其表。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都将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和道德观。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具体教学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综合分析,笔者将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传统教育方式——耳提面命;第二种,潜移默化式。二者相对比而言,后者更具有优越性。但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是,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们必须知法、守法、懂法,且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即“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此一来,教师们才能轻松做到以身教学,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当下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教育要趁早,学生们从小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长大后才能立足于社会,所作所为才能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和道德约束。
鉴于此,教师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也便于更好的传授学生们知识和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3]
2、转变教育理念
要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教师们首先要明白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理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教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含义,认识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而从思想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自己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了快速有效的转变教师们的教学思想观念,学校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核心素养方面的专家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讲座或者座谈会,进一步深化教师和学生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其次,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培训,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最后,教师们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交换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意见,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遵照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原则,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丰富教学方式
为了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加理想化,教师们应该利用新媒体、计算机等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学起来感觉非常有距离感,极其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利用多媒体。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更加多的教学资料,再通过多媒体将网络上寻找到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分享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多渠道学习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后,成体系的给学生进行讲解。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学习中来。不仅如此,相对来说也比较节省时间,学生学起来也更加轻松。
4、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法治社会,法律意识非常重要,但道德观念也不可忽视。初中阶段正是初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相关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比如,在学习了《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绽放生命之花》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活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诗歌朗诵、散文写作、讲故事等形式皆可。通过举办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5、引用实际案例加强学生自律
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实际案例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将课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帮助学生养成严格自律的好习惯。比如在学习了《让家更美好》之后,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集体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这个集体、这个家庭发展的更好为倍加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全局观。[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因此教师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律素养,还要多角度分析学情,利用新媒体技术,采取相关措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改变当下的教学困境,取得优良的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东玲.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7):28.
[2]黄闽珊.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教师, 2020(4):76-77.
[3]唐培燕.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 2018(34):37-38.
[4]李治宝.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让家更美好”为例[J].教育界:综合教育, 2019(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