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邹利明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逐步向生活化教学方面发展。
        邹利明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龙母永和学校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逐步向生活化教学方面发展。这样的变化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使用课程发展,同时老师也可以运用学生们身边的事物及环境来对学生们开展教学,充分挖掘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素材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应用性,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知识内容,以促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使得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将首先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朝向生活化教学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再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他指出,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是教学的中心所在,并提倡:“教、学、做合一。”在初中阶段,学生们还保有天真和好奇,老师在教导学生们道德与法治课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并依据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们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思考、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们正确的三观形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朝向生活化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们来说,初中的学习与生活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新的开端和篇章,可能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知识上的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也更为复杂,但是经过老师对学生们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将学生们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引入到这一课程教学中,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进而为他们之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到的具体知识以及老师教导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在一次次勇敢面对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识[1]。
        在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忽略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无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学生们缺乏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疲倦、厌烦的心理,而且因为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存有的局限以及课后练习不到位等情况,导致老师的教学水平显得不高,自然学生的成绩也得不到好的提升。基于此,为了能够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们的道德、法治知识的教导,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一方法的加入能够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让学生们得到好的提升和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上课兴趣
        现今,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初中阶段学生们日渐加重的学业负担,使得大部分学生都秉持着考试前背一下重点知识,通过考试就行这一错误思想。而且在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重心及精力都集中到了主课课程的学习中,而且放眼现今教学中,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是非常少的。当学生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时,自然也就不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收效自然也不好。
        (二)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教育改革方面的发展,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及方法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改进和完善,这样也能够使得老师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不过在教学中,依然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固化严重,他们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做出了一点改进,不过依然将自身凌驾在学生之上。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老师若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们施以教学,那么只会让本就充满严肃、慎重的道德与法治课更加的沉闷,进而促使学生们产生厌学情绪。


        (三)课程教学不够深入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大多都需要学生们死记硬背,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特别是在法治知识的学习上,一些老师做到了引入生活实例来加强教学,但是这些生活实例大多都远离学生们的生活,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这些事物,进而难以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共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外,老师在向学生们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大多会停留在表面中进行教学,没有深入对学生们剖析具体的法律,以及触犯法律的后果,使得学生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中引入生活素材
        知识来源于生活,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知识,它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若老师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没有引入实际生活,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片面、不具体的,也是脱离实际的,自然就无法让学生们深入学习这门知识。因此,为了能够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中,就需要将具体的知识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其进行思考、分析、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及法律意识[2]。
        比如:老师可以依据当下热门电影来引导学生学习并思考其中涉及到的法律与道德意识。像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它对法律与道德做出了较为细致的阐述,通过一个个人物身上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其的思考,对法律与道德界限进行思考。当学生们依据这部电影做出自我对法律与道德的述说后,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观念上进行拓展,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到法律和道德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而提升他们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修养得以提升。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可以从学生们的课程结构进入,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对学生们进行教学,让他们深入到情境中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们产生情感共鸣,对自己的个人行为习惯及表现等进行思考,从中去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找寻提升自己的方式方法。
        比如: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自行创作剧本,进行表演,从具体的表演及观看表演中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和道德意识。可以依据“排队打饭”这一主题进行故事编写。在平日去往食堂排队打饭时,总有一些学生插队、打闹,或者一个人让好几个人插队到自己目前的位置,影响到后面同学。在学生们表演这一情景时,其他学生就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去进行反思,思考不遵守规则给他人带去的影响,另外表演不遵守规则的学生也可以反思自身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直观、具体的让学生们感受到规则以及道德观念存在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其规范自身的行为及思想。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自然引入生活化教学,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用它为学生们播放生活中有关道德及法治知识的视频,以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中,进一步深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基于此,老师就需要在网络中依据教学实际需求与内容找寻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然后制作成课件来教导学生,其中穿插一些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接受教育。特别是法律知识方面的讲解,老师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加深学生对其的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够使得学生们的生活与道德与法治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小芬.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读天下(综合), 2019,(5):201-201.
[2]柳银生. 再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学周刊A版, 2020, 6(6):54-54.
[3]代芹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神州, 2020(6):243-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