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吴丹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12期   作者:吴丹
[导读]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习惯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一种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一种不良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害。由此可知,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

        吴 丹 (四川省什邡市第三幼儿园     四川 德阳      618400)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2-036-01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习惯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一种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一种不良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害。由此可知,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
        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纵观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年龄越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越为重要,学习习惯是孩子本身需求,能推动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学习习惯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训练,一旦孩子习惯养成要想改变实属不易。为此,培养孩子热爱学习、快乐学习和善于学习,对孩子的茁壮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教师和父母的主要使命之一。然而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一、前言
        幼儿是人生的人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各种行为习惯的初始阶段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有意识有步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势必会对幼儿终身产生主要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现代我国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摆在战略性高度。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人类百分之八十的动作来源于习惯,而习惯主要在幼儿时期养成。为此,幼儿园应着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新视角全方位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二、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下走访得知:一些幼儿身体强壮,头脑灵活,但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容忽视,比如在个人卫生上,乱扔垃圾,不珍惜粮食,饭前不洗手,便后不洗手;在生活习惯上,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有迟到早退和上课不认真听课;在饮食习惯上,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偏食和挑食情况非常明显,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意破坏,不遵守课堂纪律,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和同伴关系不融洽,向老师耍脾气,顶撞老师。



        导致幼儿产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多样,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
        1.家长
        尽管国家已经放开二胎,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一胎的地位,独生子女依旧是一种主流的社会现象,一些家长渴望孩子能成才,更好的适应社会,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培养孩子中往往违反幼儿身体和心理成长规律,一旦涉及幼儿教育的话题,家长往往联想到孩子认识多少字,能背诵多少首诗词,能做出多少道计算题,如何培养幼儿绘画、舞蹈、乐器等等,很少关注幼儿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许多家长认为这些是细微小事,等孩子长大成人这些不良的习惯会自然消失
        2.教师
        一些幼儿教师忽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细心,不仅要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还要及时纠正和争取引导幼儿行为习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深入实践、不断摸索和重视积累。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
        1.兴趣教学法
        笔者认为:要想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应立足于幼儿兴趣,把学习活动转化为幼儿兴趣的需求。比如,在讲解一些内容时,用单一的语言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为幼儿提供一个实践的时机,让幼儿亲身体会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远比单一的语言讲解效果更好。比如,在实施一些美术活动时,教师要运用图片、多媒体等等形式让幼儿沉浸其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在这些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中直观感受,获得美的体验,增强教育效果。
        2.积极实践法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幼儿身体、心理特点,把握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幼儿善学和乐学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幼儿多一分想象、多一分语言表达、多一分细心,让幼儿了解知识过程,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有力契机,点燃幼儿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实践法、体验法、组织幼儿动手、动脑和动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和勤于实践的习惯,最后教师要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学习,从而培养幼儿创新思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迹可循,而提出问题需要观察、思考、总结、想象等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打造关爱的氛围,鼓励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交流,让幼儿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比如,可以利用一种玩具多种玩法的方式来训练幼儿创新思维,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了解知识更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3.打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良好行为培养
        笔者认为,要想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应首先改变其环境,一旦环境有所改善,那么这个人会从根本改变。为此在环境构建上,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精心设计,努力创新,从颜色、造型、内容等等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和自然的环境,让墙壁、桌椅对幼儿进行无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教室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动态化墙饰,让幼儿随时随地接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在活动开始前,让幼儿踊跃参与,从报刊、网络等等方面收集文字、图片,定期更新主题内容,让良好行为习惯走进幼儿心中,落实到幼儿行动中。比如,在进行整理被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整理被子的步骤用图片展示,让幼儿学习和训练,在讲解、动手中轻松和快乐掌握整理被子的方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