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12期   作者:张兰 王薷浠
[导读]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历史底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资源,对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知识修养层次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出发,指出应按照以下路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渠道多元化,发挥新时代媒体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开展传统文化实践,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期能够
        张 兰 王薷浠 (吉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历史底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资源,对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知识修养层次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出发,指出应按照以下路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渠道多元化,发挥新时代媒体作用;教师以身作则,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开展传统文化实践,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期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且有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20223及吉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项目JJKH20200166SZ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2-049-02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原则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牢记自身使命。
        (二)符合时代发展原则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脉络有其一定的时代性与局限性。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有些存在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愚忠”、“愚孝”及一些不平等的伦理纲常等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的思想内容,不仅不能为学生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反而会使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思想理念。所以,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应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
        (三)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教育既要为学生打好思想觉悟基础,也不能完全脱离所学专业。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典籍著作在专业知识技能及思想精神方面都能带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如被后世誉为药圣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南宋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录》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专业典籍融入到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更明确所学专业需要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从业者,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有力的贡献。
        (四)不得脱离实践原则
        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落到实地上,思政教育同样如此。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亲身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虽然由于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运用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其本身蕴含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实践体会,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为其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收者变为践行者,乃至传递者,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融入渠道多元化,发挥新时代媒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用户流量非常大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一些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音频、视频,或分享冷僻但有内涵的习俗故事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偏好,以便更好的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再如组织学生观看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了解中国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以及一个个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坚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线上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感受“前人栽树”的艰辛,才能更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建设新时代中国中去。这种用新媒体宣传传统文化思想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使新时代年轻人更易接受并吸纳,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师以身作则,增强自身文化修养
        作为思政教育课程的引领者,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传递者,教师本身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品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需注意,教授课程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可以引经据典,为学生准确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教师自身的行为要端正有素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行为的规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影响是直观且巨大的,要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内涵融入到一言一行中,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教育,为学生做好道德品质的表率。
        (三)开展传统文化实践,建设校园精神文明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课程,更是实践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多加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高校可以增强扶持传统文化社团的力度,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设,比如举办“传统文化展示周”等活动,一方面提升传统文化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及喜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明的建设当中,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利用这种隐形教育方式使传统文化渗透、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出优秀的意志品质,为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输送新时代人才。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程要遵循八个“统一”的原则,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高校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样化教学。不能只通过教师的讲述,更多的要使学生切实参与进课堂中来。学生不能仅仅把思政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把传统文化当作任务去学习,这样会使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而是要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利用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方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思政课程变得更加丰盈充实。譬如可以通过在课上举办传统文化辩论赛及趣味知识竞答等相关比赛,或用表演的方式将历史故事演绎出来,并为胜出者颁发一定的奖励。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方式在增强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更加深刻且牢固的认知。
        三、结束语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新时代学生的“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同时也是达成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及道德规范,将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带入到工作生活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利用新媒体平台,使思政教育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传统文化辐射的深度及广度,在加强教师个人文化素质修养、提升榜样力量的同时,也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实践中来,进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华世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3(05):8-12.
        [2]王春晓,赵玉婷,王天龙,刘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0(22):171-173+177.
        [3]张蔚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121-122.
        [4]郑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 2019(01):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