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曲彤彤 石 铮 (长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度变化。持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事件,西方国家不断加深的对华技术封锁壁垒,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各个大国之间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迈进,就必须补足当前科技创新的短板,做好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探索改革科技创新驱动模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强大引擎。
为解决优化长春市科技企业的创新模式及战略规划问题,首先要找到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文章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解析了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创新模式的选择与优化,有利于提高创新驱动力,降低创新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长春市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过程中知识产权创造环节提供指导意见;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长春市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过程中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管理环节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 知识产权;创新模式 ;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2-038-04
2020年5月29日,长春市入选为11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城市之一,长春市知识产权工作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亦是“十三五”计划成果的验收之年,内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长春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与实施,找出当前发展的不足之处,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为今后长春市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导思想,为建成知识产权创新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阶段性的特点,是存在客观规律的,企业的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上的成长曲线。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为:企业当前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普遍特征及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在对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及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广泛的结合了生命周期理论,以科技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为切入点,对包括:科技企业的创新特征、创新效率、创新政策、成果转化及管理、政府财政补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可见,以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对长春市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是具备科学依据的。本章主要目的是: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科学解决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环节中面临的创新模式选择与优化上的难题。
一、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方法与标准
当前国内外研究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上存在差异,划分依据、划分的阶段数有所不同,这一分歧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企业类型不同所造成的,需要一定技术积累和创新的科技型企业,相比于服务型企业、销售型企业的发展路径必然有所不同。划分方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即将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其组织架构、产品特点、市场环境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的划分方式;定量法即采用企业财务数据等数量工具进行分析的划分方式。定量法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分别为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率及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现金流组合法,这三种方法互有长短,需要结合具体环境和具体企业进行选择。从相关文献中得知,现金流组合法的划分依据是将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进行分析,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和面临的风险,据此区分出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现金流组合法的优势在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依据中对财务数据的要求是非线性的,同时企业现金流量数据在财务报表中具有原始性的特点,不易受到会计制度变更的影响,能进一步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
结合上文内容可知,长春市科技企业主要为非上市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也难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故本文所采用现金流组合法作为划分依据,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表3-1所示。
表1 现金流组合法划分标准
.png)
需要说明的是,当出现筹资现金流或投资现金流为零的情况时,根据其余二项指标特点进行划分,如经营现金流为零则列为无法判断。共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本文不对处在种子期的科技企业进行分析,这类企业想法和创意通常不成熟,创新失败率极高,未启动发明创造向产品成果转化的进程。
从产品销售特点来看,初创期是科技企业的起步阶段,也是产品导入的时期,核心问题是利用创新产品打开市场,获取用户,在这个时期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部分企业会因此夭折;成长期是科技企业规模逐渐扩张的阶段,伴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销售增长跟不上产能的增长,在此时期企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同时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成熟、相关人才短缺等问题开始凸显;成熟期是科技企业顶端的生命阶段,产品成熟,市场饱和,自身管理走向制度化,销售增长与产能增长处于同一水平,在此时期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能否进一步保持企业自身创新活力,决定着企业是否会因技术变革和自身经营不善等问题而走向衰落;衰退期阶段,是指成熟期后的衰退,在此时期,企业产品创新滞后,用户逐步转向其同类产品及替代品,企业销售增长水平出现大幅下降,但衰退期亦有称之为蜕变期,企业为了避免衰退和灭亡通过创新实现其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迭代,企业实现跨阶梯式发展,所以衰退期并不意味着企业注定走向衰亡;无法判断状态的企业为上文中提及的僵尸类企业,无创新活动亦无经营活动。依照上述方法对115家样本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结果如表3-2所示。
表2样本企业生命周期分布状态
.png)
样本企业中,处于初创期及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占比合计约31%,成熟期的企业占比约30%,衰退期企业占比约为25%。无法判断状态的企业占比约为14%。上述数据说明,除了小部分已经处于破产倒闭状态的企业,长春市有相当数量的新生科技型企业的出现,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企业面临着技术淘汰的风险。从生命周期角度来说,使初创期及成长期企业快速走向成熟、成熟期企业在扩大市场利润的同时保持创新活力、衰退期企业避免遭到淘汰甚至完成蜕变,是优化长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
二、各生命周期阶段中科技企业的创新核心问题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是不同,而同一因素在不同阶段对科技创新造成的影响方式也有所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一)初创期
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规模小,融资难度大,创新风险高,抗风险能力弱,资金缺口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初创期企业的领导者多为某一领域的精尖人才,在技术信息渠道上有一定优势,有利于企业把握住科技创新的前沿,实现弯道超车,但在政策资源的竞争上往往受到处在劣势地位。企业资金基本上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到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的资金不足,易造成其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不敏感,销售渠道不畅,致使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得到有效转化,是除了创新失败外初创期企业胎死腹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成长期
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初创期企业进入成长期重要标志,有了产品和技术,成长期科技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扩张,这一阶段是决定企业能否走向成熟稳定的重要时期,在度过了初创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之后,企业迎来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短缺和企业自身管理混乱,随着产品产能快速提高,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创业团队人员告别了一人兼任多职的局面,企业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均有大量缺口,相对于大企业和科院院所,中小企业在薪资水平和福利保障方面处于劣势,使优秀人才的引进存在诸多困难。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意味着企业需要面临权责分配的问题,初创期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职能部门设置不足,人员岗位混乱,规章制度界线模糊,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经常发生利益分配的冲突。
使技术和产品真正走向成熟, 需要企业保持在科技创新上的大力投入,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强销售和融资渠道,以确保资金方面的充足。此外,企业还需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三)成熟期
成熟期的企业相比于初创期及成长期,在资金、产品、人才团队、营销渠道、企业管理模式及组织架构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企业已经完成了内部制度化的转变,在经营管理上更为成熟完善。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打开品牌知名度,扩展价值链,保持利润增长,科技企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科技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一旦企业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将很快被市场淘汰,保持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活力,企业需要着眼到发展战略层面上来,紧跟市场步伐,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四)衰退期
科技企业步入衰退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营不善,二是技术淘汰,在这一阶段企业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对企业而言是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上,是否最终走向灭亡,除了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说,这取决于企业能否完成对自身核心技术的迭代和突破。
三、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
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当前创新模式主要有四种:自主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内部协同创新模式及外部协同创新模式。
(一)自主创新模式
1.原始创新模式
原始创新模式,源于内部,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需要创新主体自身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创新突破能力。其优势在于,企业利用原始创新所创造出的产品或者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整个行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变革,垄断地位能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原始创新不仅难度巨大,而且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投入,研发人员需要有一流的能力。同时,原始创新风险高,成功率非常低,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2.模仿创新模式
模仿创新模式,源于外部,在引进的基础之上,消化吸收后进一步开发创新,完善技术体系,优化产品性能及工艺,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以及成功率高的优点,同时无需大量投入市场开发,在国内各类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从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高新技术封堵的情况来看,
模仿创新模式的弱点在于其明显的滞后性,在技术变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易受到技术壁垒的阻碍,同时产品在产业链中往往具有依赖性,易受到法律层面的制约。
3.集成创新模式
集成创新模式强调的是各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是指把现有的技术“拿来”后,组成一个全新的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创造企业利润。这种创新模式具备难度低,回报周期短的优点。
(二)合作创新模式
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除了在企业内部进行以外,常需要与其他关联方合作进行,合作对象包括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同行业企业,是一种竞争当中的合作关系,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是一种以各创新主体为要素的合作模式。
1.基于供应链的合作创新模式
科技企业通常处在供应链的中游位置,供应链通常由: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科技企业-下游的销售商组成。这是一种整合式的创新模式,强调的是供应链上的每个主体相互合作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创新作用,拉动需求、推动供给,最终达到:原材料创新+产品及技术创新+市场、销售创新的链式效应。
2.基于同行业的合作创新模式
指的是同行业之间的科技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基础之上追求合作的创新模式,由于所处同一行业,科技企业在创新资源的需求上有一定重复性,彼此之间可以采取资源互补的合作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劣势。
(三)内部协同创新模式
内部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的涵义是,在创新主体即企业内部中各部门对创新活动的协同参与,按照参与协同创新的要素数量,将这种模式划分为两要素、三要素、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各模式均以技术要素为核心进行展开。
1.两要素
在对两要素进行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必要性等多角度论证后,有学者指出当两要素分别对创新影响程度的差异较大时,即产生对角线效应时,二者的协同创新更有效。内容包括:技术-组织、技术-市场、技术-营销、技术-战略等,通常技术创新为后者带来创新驱动力,后者的创新又将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创新。
2.三要素
以技术要素为核心,加入了文化、产品、工艺、制度、知识要素,饶扬德针对系统、技术和管理三要素, 提出的三维闭环螺旋创新协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该模型划分为:技术创新先导型、制度创新先导型和管理创新先导型。
3.多要素
仍以技术要素为核心,在系统、管理、组织、市场、战略等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人才、信息等要素,强调多种要素的全面协调创新,将各要素分为核心要素及支撑要素。
(四)外部协同创新模式
外部协同创新模式的涵义是突破创新主体之间壁垒的局限性,使创新要素更高效地流动聚集,为科技创新释放更多活力,实现更为深度的彼此合作,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主体在不同环节上实现其创新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真正形成的整合式的创新网络。
四、长春市科技型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企业应根据各生命周期阶段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现状,合理选择创新模式。上文解释说明了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核心难题,并对当前国内外科技企业普遍采用的成熟创新模式进行了阐述,本小节通过结合第二章对样本中长春市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果及第三章对样本中长春市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分布状态的分析结果,为长春市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建议。
(一)初创期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初创期企业自身组织架构、市场开拓方面尚未完善,未参与同行业竞争,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自身创新资源的匮乏,核心任务是创新成果向产品的有效转化。这类科技企业通常已经采取的创新模式是自主创新模式,创新风险较高。
为解决初创期企业面临的困难,应当加强由政府牵头的外部协同创新模式的建设,以政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初创期企业提供资金、知识、人才、设备等资源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政府建立的创新服务中心,为初创期企业提供市场、管理方面的专业咨询指导,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也为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建设打好基础。
(二)成长期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核心任务是让产品和技术走向成熟、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强化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市场份额。因此,应当加强内部协同创新模式的建设,具体如合理分配人员岗位,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育及引进计划,深入了解市场变动信息等。目的是加强各内部创新要素之间协调能力,使公司内部建设趋于成熟,创新活动更为活跃。
随着业务的扩张,成长期科技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企业资金的使用途径更为多样化,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的风险由初创期的创新风险转为市场风险,建议加强基于供应链的合作创新模式,使企业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及时调整创新方向,有利于科技企业更好的发挥在供应链中的创新作用,扩大企业利润。
对于一些中小型的科技企业,采取同行业合作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三)成熟期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对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在人才、资金、技术、渠道等重要资源的获取难度上,已大幅降低,其核心任务是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保持利润增长。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可知,长春市科技企业当前盈利能力水平较差,创造更多的利润价值才能更好的投入科技创新。因此企业应当着眼于战略层面上来,打造产品品牌效应,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指明长期发展方向,有利于保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立长久的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同时,加强外部协同创新的建设,积极参加产学研合作组织,与多种创新主体共同合作,激发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让企业保持在技术变革的最前沿。
(四)衰退期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对于衰退期企业而言,除了要在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对核心技术的升级,摆脱因技术变革而遭到市场淘汰的命运。典型的例子:触屏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后,引起了各种电子产品的全面升级,某电视公司以智能手机为模板,将触摸板、CPU、操作系统等非原创技术与传统电视机进行融合,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这一创新不仅挽救了传统电视机行业的衰落,同时也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集成创新模式的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于衰退期企业的实际需求。
对于处在任何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来说,还是要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优化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的主要目的或是提供更有力的创新资源支持、或是改善企业内部建设从而影响创新活动、或是期望通过多样的合作方式进而产生“1+1>2”的效应,上述多种创新模式能否有效运行也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结合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成长障碍在不同生命周期中所表现的差异特点,完善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的优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才是突破自身创新瓶颈的有效方法。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形式很多,既可以自行投入资金进行研究开发,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带来的比较优势,委托专门的研究机构从事研发。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细分市场、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而不应当与市场需求脱节。
参考文献
[1] Arah.i H. 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gy,Managing Intellectual roperty,2000,5,19~ 21.
[2] Pitkethly R H.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Japa-nese and UK companies: Patent licensing decisions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J]. Research Policy, 2001,30(3):425-442.
[3] Reitzig M. How executives can enhance IP strategyand performance[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7,49(1):37-43.
[4] Stewart,T.(1999), Intellectual Capatial,Doubleday,NewYork,NY.
[5] Wagman,G.and Scofield,S.,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AM Advance Management Journal,Cincinnati, Summer1999, Vol64, Issue 3, pp. 4~10.
[6]陈美章.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J].知识产权,2004,(1):6.
[7]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2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2.
[8]高桥明夫.日立的专利管理[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210~203.
[9]桂晓璟,庄雨婷,王有志.企业成长过程中科技创新模式选择--基于现代企业成长理论[J].甘肃科技,2015,(10):57-60.
[10]江永众,章群,苗淼.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_江永众[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7): 378-380.
[11李姗姗.构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18):68-69.
[12]刘湘赣,陈燕萍.科技战略规划创新模式探究 —— 产业链整合的知识产权运营[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21):6-8.
[13]万迪,王光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分析[J].科研管理,1997,(7).
[14]王爱国,何庆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35-39.
[15]王昕宇,华欣.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1):184-186.
[16]王悦亨,李纪珍,陈思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生命周期初探[J].创新与创业管理,2014,(1):1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