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月12期   作者:侯翠芹
[导读]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侯翠芹
(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卫生院;江苏徐州221124)
【摘要】:目的: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4例因心血管疾病就诊于本院的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时间在2019.01-2020.05。根据随机方式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均分得32例。对比组采用心理护理和对症处理等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则采用情绪管理,全面评估,跌倒坠床,体位性低血压及心跳骤停多方面管控等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两组最终护理结果。结果:(1)对比组医疗投诉构成比明显多于研究组、护患纠纷构成比明显多于研究组、护理风险构成比明显多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2)对比组护理满意评分结果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应作为首选模式,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疾病;传统常规护理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而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根据笔者收集与统计资料证实,近些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心血管疾病具备疾病特殊的特点,而且大多数病人均为中、高龄病人,此类疾病患者均具备基础疾病较多的特点[1]。心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疾病变化较快、而且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护理风险相对较大,且危重急病例发生情况比较多[2-3]。心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为了提升治疗效果,保证病人生命安全,需给予病人有效的护理。但是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体力消耗、精力消耗均为巨大,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风险事件处理不当,极其容易诱发各种不良事件,还会引起护患纠纷[4-5]。基于此情况,如何有效地控制与降低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是此科室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我科室则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64例因心血管疾病就诊于本院的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时间在2019.01-2020.05。根据随机方式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均分得32例。对比组:参与调查的病人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6例与16例,年龄最低为41岁,最高为84岁,中位年龄为60.25岁。研究组:参与调查的病人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7例与15例,年龄最低为42岁,最高为85岁,中位年龄为60.31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对比结果证实并无差异,P值>0.05。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心理护理和对症处理等常规护理模式。
研究组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提高管理效果:在病人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心血管病人病史、年龄以及负性情绪反应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在日常护理中要首先做好情绪管理,注意观察病人情绪反应的改变,同时对病人实施心理疏导与干预,及时与病人、病人家属进行沟通,打消病人不良情绪反应,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向病人、病人家属讲述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与常识,提升病人治疗效果以及依从性。对于存在高危症状病人,要全面评估病人,实施动态监测,例如存在心力衰竭与冠心病疾病情况时,要重点监测并警惕心跳骤停等病情变化。如果病人存在行动不便的情况,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予必要帮助,防止病人出现坠床与跌倒情况。教会病人起床三部曲,留陪人监护,防止虚脱及体位性低血压。最重要的做好大便管理,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多举措并施,确保大便通畅。(2)护理人员管理:由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护理工作量较大,护理专业性强以及护理难度较高,为此对于新入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对其实施相关应急预案演练培训,同时对护理人员实施考核,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归纳与整理护理人员对于日常护理所提出的建议,并制定护理措施以及预防方案。(3)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在日常护理中,结合护理人员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法律、法规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明确并意识到护理人员自身所实施的护理操作所要承担的法律、法规责任,同时做好与切身利益有关保障,详细并妥善的保留与记录文书,保证护理操作的全面性、及时性、规范性、准确性,在结合风险事故案例对护理人员实施指导,要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意识。
1.3观察指标
分析护理结果:(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为医疗投诉、护患纠纷、护理风险事件。(2)病人护理满意评分结果:采用评分方式进行,总得分值为百分,总得分值越高证明满意度越佳,此评分问卷为我院自设问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率)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对比组:参与调查的32例病人中,出现医疗投诉事件者为3例、构成比为3/32(9.38%),护患纠纷事件者为3例、构成比为3/32(9.38%)、护理风险事件者为4例、构成比为4/32(12.5%);研究组:参与调查的32例病人中,出现医疗投诉事件者为1例、构成比为1/32(3.13%),护患纠纷事件者为1例、构成比为1/32(3.13%)、护理风险事件者为0例,对比组医疗投诉构成比明显多于研究组、护患纠纷构成比明显多于研究组、护理风险构成比明显多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而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根据笔者收集与统计资料证实,近些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指高血压、血液黏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病人心脏、大脑、全身组织均出现与发生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6]。心脑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健康的一种疾病,此疾病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病人中,以50左右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具备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患病率高的特点,据有关资料证实,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但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在以往护理中,常用护理模式为传统常规护理,虽然这种护理方式有效,但效果一般。为了提升护理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病人,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风险事件作为临床不能够预测的事件,是一种突发、不安全的事件,给病人日常治疗、身体情况均造成直接与不良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此类病人疾病患者基础疾病比较多,而且治疗难度大、护理难度大,极其容易产生护患纠纷以及不良事件。根据有关资料证实,病人医学知识不对称、护患沟通不良以及不及时是诱发与导致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护理风险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护理人员、病人的管理,在病人入院治疗后积极的与病人沟通,解答病人的疑问,如果病人存在病情变化快、疾病危重的情况要做好动态监测,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总结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可降低与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应作为首选模式,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刘珍,倪芹.风险管理在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6,(9):187-187. DOI:10.3969/j.issn.1671-0223(b).2016.09.176.
[2]邓君.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20-21.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9.08.020.
[3]彭小维.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饮食保健,2018,5(17):151-152. DOI:10.3969/j.issn.2095-8439.2018.17.186.
[4]王贺,侯晓丽,宋科, 等.全程健康教育联合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0,26(3):173-176. DOI:10.3969/j.issn.1672-187X.2020.03.047.
[5]刁宣贞.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2020,(6):284. DOI:10.3969/j.issn.1005-0019.2020.06.495.
[6]赵燕.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优化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10):246,250.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20.10.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