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新时代 “四有”好老师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邓世祥
[导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殷切期盼,
        邓世祥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殷切期盼,明确了当代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争做“四有”好老师,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伟大民族振兴的时代召唤,更是教师实现自我革新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时代意蕴;素质要求
        习总书记在教师节之际,慰问北京师范大学广大师生时曾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一、“四有”好老师的时代意蕴
        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 则法度存。”[1]2016年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显示,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等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日益优化有目共睹,面对这喜人成绩,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短板。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师德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习总书记在细致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后,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习总书记深刻地阐释了“四有”的内涵: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道德情操是重要条件,扎实学识是根本,仁爱之心是灵魂。“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避免教师人格丧失提供了保障,为规范和引领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党和国家领袖对广大教师寄予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
        要有理想信念,教师的信念是学校全部教育现象及其复杂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不仅包括对教育目的意义的认知、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更包含教师对自身角色扮演、自己作用发挥的认知;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一种内驱力,经过理性的判断、思考,生成了教与学。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教师首先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教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为基本准则。探索研究时代背景下隐藏的深层教育意义,从政治和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考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接受“四有”好老师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和适应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从根本上打破陈旧的思想禁锢,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完成教师角色从“权威者”“指挥者”“决策者”向“平等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才能在教育改革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完善提升自我。
        要有道德情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道德品质和行为示范有着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个别教师频频出现了违背师德的事件,因此,强调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守“道德情操”、师德规范。首先,教师要在内心建立起道德律令,时刻坚守道德情操底线,风雨不动安如山,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头脑清醒,严守底线,不随波逐流,不沉沦堕落,保持一种使人性向上的力量;同时内心有明确的真正的“善”的意识,用善心规范自身行为,落到实处成为善行。“善”是“高居在教师的心中,是做坏事的督人,好事的防卫者”[2]。

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言传身教,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传递给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感染学生、示范引导学生。习总书记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表现在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甘为人梯,为培育祖国花朵、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慕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要有扎实学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扎实知识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三尺讲台上一支粉笔写春秋的前提,是成为好老师的底气。21世纪是知识更迭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出现了知识和经验的“反哺”现象,因此教师更要树立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更新理念,汲取新思想,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科性、学段性、碎片化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树,从而内化成综合性知识体系。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人生信念一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只有锲而不舍的坚持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学识魅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要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更是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仁”是儒家学派的核心,也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眼中的最高道德标准和理想境界。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就是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心中要有学生,纯粹明净的一颗仁爱之心,油然而生的一份关爱之情。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本能,而对其他人的孩子也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悉心教导,这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情感的心灵的选择,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道德自觉的体现,更是一种虔诚的教育信念和博大的教育情怀。
    二、“四有”好老师的素质要求
    “四有”好老师要突出教师理想信念的引领价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尤其需要教育者具有一种高远的眼界、博大胸怀、无私的精神,拥有一个丰盈充实的头脑和一份圣洁纯粹的灵魂,拥有一种虔诚坚定的信仰和温情博爱的情怀,拥有完美人生的追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可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人格基石。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者和传扬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和领路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不仅会为时代引领新风气,为社会传播正能量,更会为年轻一代点燃希望。争做“四有”好老师,突出了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模范作用和示范价值。“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且意义深远的,教师在学术上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作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人,教师自身形象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成为他们仿效的对象。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在思想道德上、学术言行中、甚至仪容仪表等方面都是学生的表率,把道德规范内化成个人信条,外化为一言一行,把社会期望、职业要求和自我行为统一融合。        
        “四有”好老师体现教师自我实现的发展价值。“育人”和“育己”实现了同步发展、相得益彰,实现教师人生价值同时丰富了教师生命内涵。教师必须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教授他人的同时,不断充实自我的灵魂,促进精神生长。教师必须将教育与研究相互交融,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参考文献:
[1]孙晓春译注.《百子全书·荀子》[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413.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