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耿波
[导读] 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给我国高中生物带来了更为新颖的教学要求
        耿波
        榆林市教研室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719000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给我国高中生物带来了更为新颖的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之余,还需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基于此,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我国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养成。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有效应用,以期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程度。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1生物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1.1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倡导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新型教育模式。生物作为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广泛,更与大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教师要想满足目前教学的要求,就要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索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
        1.2满足新课改要求
        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生物和环境特点对具体的生物知识进行讲解,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创新,然后融入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识。学生是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一定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教育的理解不仅是新课改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依据,更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
        1.3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在高中时期,由于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所以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要将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高中生物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具体的生物知识能进行灵活应用和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合的状况
        由于我国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时间较短,高中生物教师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目前生态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渗透方式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方法较为单一不够多元化。高中生物教师目前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时间活动中进行渗透,二是将其渗透于生物教学课堂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于高中生物的实践活动之中,指代的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多元化的生物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生态环保基地、组织学生在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等均属于生物实践,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可极大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贯彻环保理念意识。在生物教学课堂之中的有效渗透,则指高中生物教师可借助于生物课堂向学生传播各类与生态文明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理念的认知程度。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环境教育发展演变而来,二者之间虽具备较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也十分显著。

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最大的差异性便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涵盖面更为广阔,是对环境教育的补充及提升。现阶段受高中生认知能力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高中教师教学教育理念仍较多遵循传统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中生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未有效形成成熟全面的环保理念,因此现阶段我国高中开展的生态教育占比最多的仍是环境教育。
        3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3.1优化教学设计,强化生态意识
        教学设计是开展生物教学的基础,教师一般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导入,加强学生对具体生物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生态知识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群落的演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就“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一问题搜集一些相关的实例,由学生在课堂上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条件。
        3.2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将其与生态文明教育所融合
        为积极巩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有效融入的成果,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生物有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该环节内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其思想意识层面对于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贯彻落实此类观念。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可合理利用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相关节日,例如世界动物日、植树节等,在此类节日中带领学生开展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性活动,可有效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责任。
        3.3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强化生态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奇异景观,并把一些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与之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把生态的多元文化融入学生的记忆中。
        3.4阅读生物材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面对生态系统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好奇心强出发,通过介绍一些环境现状,比如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大量寻找和筛选生物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生物素养。教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不断求知、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教师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5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培育高中生态文明意识的最终目标便在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贯彻落实相关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故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多和日常生活相挂钩,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性。例如,现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推行垃圾分类政策,高中生物教师可在课堂之上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可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性,我国高中生物教师需对此制定一个较为完善成熟的教学规划,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进行生物学习的积极意义,加快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梁子晴.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0(24):43-45.
        作者简介:耿波(1977.12-),女,汉,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本科,毕业于延安大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