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优化管理——初中班主任的育人案例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戚炜琳
[导读]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总是有好的也有差的,由于每位学生在家庭背景、文化基础以及个人的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戚炜琳
        威海市实验中学
        一、案例背景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总是有好的也有差的,由于每位学生在家庭背景、文化基础以及个人的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要关心表现好的学生,更重要是的关心差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同样的关注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指导方法。关心班里的优生并不难,在许多事情上只要班主任稍微指点下就可以有所改观,而差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尽人意,而且在生活习惯、个人性格方面也表现得大不相同,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指点很难能改善他们当前的状态。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从关注班级里的差生开始,下面基于我班差生的情况谈一谈我育人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二、案例过程
        1.关注情绪,多聊天
        在初一年级刚入学时,班里有位学生在上课时总爱趴在桌子上睡觉,对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从来不认真完成,老师好声劝说或严厉批评都没什么效果,他就低着头沉默不语,也不顶嘴、不捣乱,但就是这样的态度让很多老师都头疼不已。对此,我身为班主任决定跟他好好聊一聊,首先,在某次大课间我把他叫到操场上跟他席地而坐一起聊天,因为如果是在办公室谈话学生会有所防备,不愿意对我吐露心声,在看到我温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后,他也愿意对我敞开心扉。其次,在聊天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原来这名同学的父母在她上小学时就离婚了,双方都不想要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算想要完成作业也没人可以监督、指导,所以干脆就不学了,作业也不做,逐渐演变成了“自暴自弃”的状态。最后,我发挥自身正确引领作用,主动提出可以帮他指导作业,没过几天就看到他来办公室主动找我问问题,在生活上有什么事也会跟我倾诉,也要求我替他保守秘密。当然,我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内心情绪,通过聊天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打开心扉,长此以往,可以使其有所改善。
        2.换位思考,多理解
        我们班里有位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也算懂事,对于班级纪律也会遵守,但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何脾气突然特别暴躁,总是与周围的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有一次还动起手来,班长自然将事情反映到我这里来,这让我很生气。

我于是直接问他:“你最近怎么回事?遇到什么事情了吗?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这名同学的态度比较好,直接跟我表明了原因:“最近爸爸妈妈去医院照顾家里的老人了,我自己在家又不会做饭,好几天了只能吃泡面,所以心情上有点烦,我一激动就跟同学动手了。”学生的坦白让我掌握了他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地换位思考,对他说:“是啊,我上初中的时候也没学会做饭呢,要是自己生活肯定还不如你呢!甚至在没人管的情况下连学校都不想去了。但是提前尝试下独立生活也没有什么坏处,刚好证明你比别人厉害!所以呀,不必因为这个就跟同伴发生矛盾……”在我的指导下,该名学生主动向同伴道了歉,还会向我来“取取经”,学习怎么独立生活。通过与学生换位思考,让我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增进了我对他们的理解,最终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困惑。
        3.培养习惯,多引导
        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在班级卫生活动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自己的桌面、抽屉里、脚边经常出现一些小纸屑和琐碎的垃圾,这些垃圾也总是随手一扔,仿佛就像一个小型“垃圾堆”,心里想着“反正有值日生打扫”,没有形成良好的讲卫生、爱环境的好习惯,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班级的整体环境,而且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我矢志不渝地实施自己的班主任理念,准备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在看见脚边有垃圾时我会自己弯腰捡起来并将其投进班级的垃圾桶里,在我的影响下,学生纷纷效仿起来,不仅自己动手捡起周围的垃圾,在看到走廊上、操场上的垃圾也会主动捡起来,久而久之,班级里好像没有那么多所处可见的垃圾了,不仅有利于营造一种净、舒适的班级环境,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三、案例总结
        1.作为班主任不能只关注学生所取得的学科分数是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内部情绪,透过表面的现象来挖掘成绩差背后的深层原因,多和班里的差生聊天,通过聊天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不良情绪或不良行为的发源处,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指导。总之,只有给差生同等的关注,才能让他们逐渐对班主任敞开心扉,通过多聊天、多给学生真实的关心,才能逐渐为他们解决学习或生活方面的困惑,逐步改善他们当前的现状。
        2.班主任要将以往独断、权威、专制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效转变,在沟通时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不能总以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要退到学生的思维方式里,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看待问题,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同时要避免单方面地说教和输出,通过和学生“换位”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才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3.素质教育要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环节入手,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并将自身的习惯体现在今后的行为中,使其能够做出规范的、有道德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离不开班主任的监督、示范和引导,所以班主任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充分发挥正确示范的作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模仿并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