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郑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
摘要:发展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将核心素养培养纳入生物学科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素质和品格,使其成为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本文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生物学的特征以及生物教学的特殊性,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展开探究。以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必须具备的关键属性。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高效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得到综合水平的提升。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某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素质、技能和情感方法。而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这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同时对学生探究生物问题具有重要帮助。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以及课堂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进行创新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为通用全能型人才。
二、核心素养诉求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1.利用情境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
所谓理性思维就是利用科学证据解决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养成分析、归纳、推理、质疑等思维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备这一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进行批判性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使其能够从生物的角度、运用生物的思想和方法来发现生活规律、解释生活问题。比如,高中生物学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学发展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证明严密的科学思维是探究生物的必备素质。
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理性思维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描述相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主动构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和总结,以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与提升。
2.通过讲授概念来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高度概括而形成的,比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等,它反映了大多数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态度。而作为高中生,不仅要深度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教师还必须利用这些知识来塑造学生的生命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然中的生命现象产生本质的认识。。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植物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念。也可以介绍有机体从水到陆地的进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认识到生物总是在向更高的状态发展,最终形成“生物能够适应生存的环境,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这一观念。或者,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命现象,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必须协同工作,并且在正常情况下,生命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以引导学生建立“稳态与平衡观”。此外,教师应加强对教科书的深入分析,有效探索多种生物学概念,然后通过生物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命观念。
3.通过生物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然后通过执行计划和交流讨论得出生物学结论的素质和能力,这对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锻炼其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问题以及制定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探究技能,让学生的大脑和手脚具有适度的自主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问题开始,独立进行思考和探究。也可以让全班同学针对同一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以完善实验结果。
例如:在探究“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探究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结组,先针对探究主题提出假设和猜想,然后共同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操作,最后针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和总结,以得出最完善的实验结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4.以情境教学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生物学中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理解,参与讨论生物相关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理性地解释和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另外,高中生应积极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区分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积极倡导并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关心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汇聚当地资源进行研究学习,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情境学习是发展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生活情境是通往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桥梁”。因此,教师应结合当地资源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生物学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物学素养。并且,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创造与社会问题有关的情境,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和理性分析,促进学生对生命发展、健康生活以及环境保护的探索,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另外,作为高中生,在社会生活中,要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生物知识出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了解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为保持生态系统平衡贡献力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5.将情感教育融入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感知积极的情感价值,形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理解,能够尊重科学、具备严谨求知的科学态度,并珍惜当下的生活。此外,是否将德育元素引进生物课堂,目前尚存在争议,实际上,生物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品德教育自然不可或缺。因此,作为教师,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人文性,比如在解释基因工程时,说明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状况,建立基因工程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然后针对某些农作物,让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来分析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技的两面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学生应用生物造福人类的伟大理想。
结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观念,调查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所面临的困境,综合考虑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然后以有效的手段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学生符合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的性格和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受益,以提升生物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顾龙祥.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新智慧,2019(15):135.
[2]张政龙.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9(15):37.
[3]张作青.浅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4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