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郭雅玲
[导读]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郭雅玲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初级中学 727500
        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从中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中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从素质教育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我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既采用“顺逆说、”“转化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甲乙二人相距6千米,二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3小时可以追上乙;相向而行,1小时相遇,二人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后,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组。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方程组,在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X+Y=6”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3X=3Y+6”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
        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二.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而中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为了排除学生的类似的消极的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2.一题多变。中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训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联系对比,提高解题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1. 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题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于难理解的题,要增添一些与之数量关系相同,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先解熟悉的题,再解生疏的题。如要解答:“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树,行距2米、棵距1米,种完这快地要多少棵树苗?”可首先补充另一题:“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站队做操,每两排纵队之间相距2米,前后两人之间相距1米,按这样站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贴近学生生活的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默化易成。
        2. 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签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辨别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3.联系题型对比。
        在中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综合题等,这些大都是实际生活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  
        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立军.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J].新课程学习,2014.10.
        [2]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J].中学生数理化,2012.07
        [3]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