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李子鹏
[导读] 人们的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后天的教学来培养
        李子鹏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四中学
        摘要:人们的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后天的教学来培养。这即是所谓的“美育”。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因此初中教师自然可以通过初中音乐的教学活动来增强中学生的基本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本文中笔者将从“创造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和“加强知识教学”三个方面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字:初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艺术修养
        音乐学科教学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来提高审美能力,还应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旋律,节奏,歌词和情感,实现学生的审美素养全面发展。
1.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锻炼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必要通过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审美情操。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感,为以后的人格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美育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本身不同于语文和数学等学科,它具有极明显得美学特征,通过欣赏音乐,听众可以在自己的想象力中产生共鸣来发掘音乐之美。可以说,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但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未能利用音乐作品进行美育,严重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此外,一些教师容易将音乐课程转变为类似于人文或汉语的课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主要讲授思想、特定知识和理论,反而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这将对音乐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能促进教师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能力提升。
2.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1)创造教学情境,助力学生了解歌曲情感
        每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首歌的内容都包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强烈情感,这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不同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和情感是不同的。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音乐的旋律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所学歌曲的上下文,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像的上下文,就是学生了解歌曲后表达的感受。例如,当教师教授歌曲“ Huadie”时,首先为学生讲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这首歌摘自与梁善波有关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对朱英泰的爱被邪恶所阻挡和摧毁,梁山伯被杀,朱英泰在与他人结婚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双双化蝶的故事。这首歌也是由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朱英台》创作的,赞扬了“人生同在,死亡同在”的凄美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然后从情感方面进入教学主题,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听着歌曲的旋律,老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并向学生讲解歌曲:“梁山伯和朱英台是大学同学三年了,我相爱了很久,毕业后就抱怨自己的衷心告别,到了那天我们就要结婚了,没想到马文才会阻止他逼迫梁山伯死刑,并抢走朱英台为妻,最后,朱英泰在梁山伯墓前供认了自己的死路,并死于此墓,双蝴蝶在花草间飞来飞去,永不分离。”老师演奏歌曲的旋律并描述情况,以便学生快速融入音乐中。再如,教师在一个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古筝独奏的“渔船歌唱之夜”,教师首先从情感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教学主题。在欣赏作品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并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用有节奏的音调来解释音乐中表达的画面:“月亮明亮而明亮,在宁静的河面上,渔民带着收割的喜悦划着小船回到船上,歌声飞扬。”结果,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渔船在夜里唱歌”。

根据所创造的相关情况,“渔船夜唱”中的旋律和文字表达足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描述的景色,学生快速融入作品情感中,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教师培养学生情感的基础。
(2)注重师生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节奏感知能力
        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相关内容,会导致学生有惰性的想法并且不能中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将音乐课归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自然感受出发,发现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并认真感受,提升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乐趣,感受作品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旋律”时,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利用视频资料与学生展开“互动”。首先,我们可以在讲座前为学生播放有氧运动视频,音乐旋律与视频中人物锻炼节奏的完美结合 可以使学生对相关音乐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视频还可以使学生可以体验这种音乐的力量,并按照音乐想象自己在做慢跑、打乒乓球等有氧运动;然后让学生以音乐的节奏来敲打他们的手,以音乐的感觉拍手,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我教师让学生跟随音乐按照节奏演奏小舞,感受运动和音乐的旋律。通过师生之间的多种新颖形式的互动,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和体验音乐作品所传达的艺术观念并感受其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和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热情。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作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个人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施展其创造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达和自我表达的平台。例如,在音乐作品“大米结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工作,练习各种节奏,模仿各种民族打击乐器,并鼓励学生体验幽默生动的音乐。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江州鼓乐的音乐风格,从而促使学生迅速被吸引并且不禁模仿。逐渐地,桌子不再能代替“锣鼓”,因此急于制造“会说话的锣鼓”。这样,老师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变成了学生自己主动想要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江州鼓乐的基本特征,而且可以认识节奏,强度和速度变化在音乐演奏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欲望。
(4)加强文化融合,提高音乐知名度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教育。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完善,因此他们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融合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的音乐艺术表现具有独有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音乐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来感受音乐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学生通过对这些传统名曲的欣赏和感知,可以增强其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此外,我国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拓展学生文化认知的同时,还对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引导学生接受音乐知识学习的教师,首先应知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尤其审美能力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总结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经验并进行研究,包括改进教学方法、选择教材、强调审美观念、增多课堂参考资料。希望以上对策能为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使初中音乐教学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丽媛. 注重审美体验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J]. 北方音乐,2018,38(22):178-179.
[2]黄颖.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分析[J]. 北方音乐,2018,38(22):140+142.
[3]宋瑞敏.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5):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