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毛小燕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与理念,
        毛小燕
        福州市闽清县三溪乡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与理念,把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课堂教学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拥有较强的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提出哪几个策略展开分析,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考,才能进行探索。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小学生真实的学习进度与需求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跟上教学进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真实的观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面对问题能够拥有自身独特的见解与认知。其次,在设定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交流、互动中,多多给予学生一些表扬与鼓励,提高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灌输式”“题海战术”的模式来对待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无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中去,而学生在回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是理解、吸收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样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能够了解小学生真实的学习进度与需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数学教学进度,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启发性:具备思维含量
        数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教材课后练习题,或者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数学题目,此种数学题目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抵触的心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保证数学问题具备较强的思维含量。在提出数学问题之前,教师需要设定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回答数学问题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同时数学问题需要具备较强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认知能力,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圆的半径与周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个实验过程:把一个小球系上一个绳子,然后通过旋转一周来构建一个圆,然后让学生去分析小球的具体运动轨迹,以及轨迹构建成的周长,然后把绳子缩短之后再次旋转,让学生分析两个圆周长的区别,并且提出数学问题:圆的周长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学生就能够全面掌握圆半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这种提问就属于“形式重于实质”,所以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猜测圆的周长与何种条件有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去证明、猜测,借助于绕绳法与滚动法来验证,这样能够提高数学问题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
        二、层次性:提供思维空间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比较差,思考问题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快速就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回答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学生透彻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保证数学问题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想象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同时为每一个小组布置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把一个圆均分成若干份,并且最终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如可以把圆划分为32份、16份、8份、4份等,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圆面积中的计算公式,这种提问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有一个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循序渐进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分析、比较、观察,分层次提出数学问题:拼凑成的近似长方形和圆的面积有何种关系?拼凑成的近似长方形中的长与圆中的哪项条件对等?拼凑成的近似长方形中的宽和圆中的哪项条件对等?
        这样的数学提问具备较强的层次性,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过渡、缓冲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评价性;建立目标多元
        小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要加强鼓励与表扬,注重数学问题提问结果的评价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焦虑心理,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要先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一部分,然后再给予正确的解答建议;对于回答正确的教师,教师要用言语、眼神、行为等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理解、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愿意把自身真实的学习困惑告诉教师,从而来设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担任提问结果的评价,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聆听其他学生的回答,并且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学生之间共同学习、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更加要让课堂提问具备较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到问题解答中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邝孔秀,胡娟淼,姚璐,劳金晶,沈娴.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基于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与普通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比较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06).
        [2]朱言言.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析[J]. 数学教学通讯,2015(06).
        [3]方金荣,潘江武,方宏伙.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教学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