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陈吉
[导读] 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历来是一线教师积极探索的领域
        陈吉
        重庆市南岸区城南家园小学校
        摘要: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历来是一线教师积极探索的领域。本文简要探讨了四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别为引导探究,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寓教于乐,适当开展游戏教学;联系生活,增进学生学习体验;结合学科特点,渗透道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心得
        教学有效性问题某种意义上属于教学的核心议题,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历来是一线教师积极探索的领域。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谈几点策略性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引导探究,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在传统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合理优化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信息技术这种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而言,这种理念无疑更具重要意义。落实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传统的讲解示范和引导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形成深刻的学习体会和内在感悟。只要达到这种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以及学科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家庭网络的连接时,可以利用iPad中“全景课堂”APP进行授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落实阶梯式的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掌握家庭网络的连接方法,最后则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要点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较好突出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和谐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在探究和互动协作中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而言,既具一定的挑战性,又是一种可以获得成就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其学科兴趣的提升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实践证明,在小学信息课中,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自主探究比老师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教学要有趣得多,而且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印象会更深刻。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价值以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寓教于乐,适当开展游戏教学
        爱玩是人的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更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所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就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理念,事实上,这也正是现代教育学理论所重视和提倡的方面。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适当开展游戏教学是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因为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渗透游戏因素是非常自然,非常容易的。例如教学“”初识Scratch”时,可以以小游戏“奔跑吧,小猫”为载体,利用scratch工具创设小猫逛游乐园的场景,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从而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scratch工具,尝试给小猫装扮,换上不同的造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很快熟练掌握了“选择”、“复制”、“粘贴”的方法,并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在学习基本键时,以一段世界速记大赛小视频进行趣味导入,展示打字能手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打出24224个字符,平均每分钟按键八百多次的打字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猜猜我是谁”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形式认识8个基本键“ASDF JKL;”,并懂得为什么基本键只有8个,以及为什么在F键和J键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突起。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先记牢8个基本键的准确位置和分管手指,然后借助打字软件分组练习打字,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打字不能只追求速度,要循序渐进、勤加练习,才能做到打字即快速又准确。整堂课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注重学生规范使用键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盲打”过程,掌握基本键指法从而正确击键,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增进学生学习体验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受到重视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合理联系生活,不但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其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学生体验。例如在学习艺术字时,通过列举艺术字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字的含义,感受艺术字在美化标题尚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添加艺术字标题使学生掌握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体会艺术字所起到的突出主题的作用;通过调整艺术字效果使学生掌握艺术字格式的设置方法,深入理解艺术字灵活多样、个性十足的美化效果。
        再如,学习编码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软件查看照片、视频、音乐的编码,使学生认识到编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密切了生活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无形中渗透了生活化理念。再如学习“复制与变换”时课上,让学生化身“管道工”,通过画图软件,用接水管的形式,一段一段地复制,最后成功修理水管。这样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操作能力,充分显示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优势。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适当地联系生活以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合学科特点,渗透道德教育
        在当前这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另一方也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着许多显著的德育因子。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一定的德育因子,教师要善于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科对小学生的吸引力,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设计好课堂教学“蓝图”。教学设计既要有“德育渗透”预期效果,也要有具体的德育渗透内容、路径、方法和策略;并且内容要紧贴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力求激发小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从而在思想上深化认识,行动上积极表现。
        当然,一定要避免为了“德育渗透”而“德育渗透”,不能太笼统,更不能走过场,“道德”不是空乏、虚妄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德结构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我们要抓住“有形”的,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教师可通过“认识计算机”,介绍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通过技术革新及发展前景等内容阐述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进入计算机机房,操作个人电脑”有意培养小学生的纪律观念和爱护公物、不删除别人文件等道德品质;通过“申请QQ号、上网聊天”等技能操作,着力培养小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保护个人隐私等网络道德和情操等各种教学行为,充分彰显这些“有形”资源的德育作用。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德育要从娃娃抓起,抓住“有形”德育资源强力渗透,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四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别为引导探究,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寓教于乐,适当开展游戏教学;联系生活,增进学生学习体验;结合学科特点,渗透道德教育。当然,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些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洁.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 12(001):229-230.
        [2]夏茂军. 关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 内蒙古教育, 2013, 000(002):27-28.
        [3]李永强.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000(01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