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在柏林》说课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张月清
[导读]

张月清    柳林县汇丰中学  山西  吕梁  0333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37-01

        一、说教材
        《在柏林》是美国女作家奥莱尔写的一篇微型小说,该文安排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为小说单元。从教材编排看,了解微型小说特点,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是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从内容看,让学生从文本中认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文中传达出来的悲愤、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是学习本文的第二个目标。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作者首先想告诉读者战争使处在战争中的人民遭受到了深重灾难。故事中的几个人物都引人深思。战争刚刚夺去了一对老人年轻健壮的三个儿子,他们病弱的母亲被这沉痛打击变得神志不清。他们的父亲的心,也同样饱受煎熬,只是还没被完全击垮。但他却不能照应家中病弱的神志不清的老妻子,他还得在身心备受煎熬中上前线作参战,因为他是战时后备役老兵,因为他不病不残!战争的残酷让天真幼稚的两个小姑娘终于变得沉默了,因为她们随时有可能会失去本来团圆的家庭,最后孤苦无依!故事中一笔带过的“老头”,他又因战争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呢?也许他的儿子正在参战中,暂且存活。总之,文中几个人物的命运都因战争,正在或将会变得十分凄惨。
        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她还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有战争的地方就有灾难。战争让这样的悲剧不止发生在这一节车厢,这一列火车上,不止柏林,在一战的策源地——整个德国,还有卷入一战的其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中,也重复上演着这样的痛心的悲剧!作者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深思后更加令人无比沉重。
        微型小说篇幅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具有立意深远,构思精巧,结局新奇,小中见大的特点。情节中常采用伏笔、照应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主题和表现手法共同构成了教学本文的难点。关于阅读教学,新课标有明确说明,“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说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文后面提供的“阅读提示”,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②品味关键词句,挖掘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为:①品味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形象。②挖掘关键词句的深沉含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写作特点。然后采用朗读法、讲授法、引导法和讨论法教学本文。
        三、说教学步骤
        1.话题导入,创设情境
        设计目的:首先让同学们说说战争有什么灾难后果,然后顺势一问:如果让我们去写关于战争话题的作文,你会选择怎么的视角呢?(说问间创设教学情境,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②本文一共写了几个人物?③文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找出相关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设计目的:整体感知文意和人物形象,为完成本课重难点做铺垫。)
        3.读品词句,挖掘深意
        本文感情基调是沉重的,品析中注意重读和停顿。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在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读析:“缓慢地”一词写火车前进的状态,也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尽是”一词强调了“妇女孩子”之多,接着用“几乎看到的一个健壮的男子”做补充,更见妇女孩子之多,健壮男子之少。


车厢里有的只是妇女孩子和老弱病残的男子,那么“健壮的男子”呢?开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去追寻其中原因。
        ②找出文中关于写老妇人的词句,思考这些词句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含义?
        直接描写有:“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独自沉思”“神志不清”,反复数着“一,二,三”,间接描写有“可怜的夫人”“刚刚失去三个儿子”“要送进疯人院”,通过这些词句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老妇人虚弱多病,因战争夺去了她的三个儿子的沉痛打击变得神志不清,而她唯一的亲人——丈夫,也将离开她上前线,可怜甚矣!
        ③找出文中写战时后备役老兵的词句,深入探讨。
        注意外貌描写“头发灰白”及老兵自己讲的话。
        遭受重重沉重打击还清醒着,这份“清醒”又是何等残酷,细思极恐!最后,还要“清醒”地去前线参战,生死难料,他的痛苦比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增加了多少!
        ④找出文中写两个小姑娘的词句,想想她们由“不假思索的嗤笑”到“再次傻笑”再到“沉寂”的变化中的原因。
        她们也许想到了自己所处的家庭或身边人的类似遭遇,心情沉重, 所以不再“傻笑”,沉默了。
        ⑤再想想那个“狠狠扫了她们一眼”的“老头”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
        总之,文中几个人物的身上都深深勒上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他们都是普通民众的代表,战争的受害者,可见一战给卷入战争中国家的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4.总结写法,把握文体
        (1)语言凝练,含义深刻(环节3)
        (2)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本文仅选了在柏林的一列火车一节车厢里几个人物的小场面,就反应出一战给策源国的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他卷入战争国的人民可想而知又是何等痛苦?!只要有战争就有灾难啊!
        (3)伏笔照应,波澜顿生
        开篇车厢里为什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为什么独自重复数着“一、二、三”,而且“声音盖过了车轮声”?为什么会“神志不清”?这都是文章的“伏笔”,也是悬念。战时后备役老兵说的那几句话,既与开篇形成照应,同时也解开悬念。读者顿悟老妇人神志不清的根源,读到这儿,主旨也就凸显了。
        (4)首尾巧妙,氛围呼应
        本文结尾写到“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此时无声胜有声”!与开篇营造的沉重氛围相呼应,使全文始终笼罩在战争带来的沉痛的感情基调中,构思精妙!
        5.感情朗读,迁移阅读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本文,进一步体会文意,体会写法。
        6.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战争的苦难》,比较同一主题,采用不同的写作视角的各有什么效果。
        总之,通过《在柏林》一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深入解读文本、探究主题的思维方法,把握微型小说常用的写作特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