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深入探究“古之讽谏”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文英
[导读]

文英   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213-02

        分析议题:
        古代进谏类的文章成为古代文学殿堂里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无论在历史、文学、政治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价值。而古代进谏类文章分为“直言规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范睢说秦王》等)和“间接规劝”(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相比来说,“直言规劝”谁劝谁,怎么劝,目的明确,直截了当,学生理解起来不难,而“间接规劝”作者采用比较含蓄委婉的方法进行规劝,学生理解起来稍微有点难度,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讽谏”类文章上。但如果只追求单篇文章的教学与探究,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所拓展。联系多篇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深入探究,悉心比对,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属于“现代的”,文章是属于“古代的”,时间的距离也拉开了思维的差距。对于历史的了解有限,对于历史兴趣的缺乏会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读古文,特别是不喜欢读政论性、史学类的文章,尤其是像“讽谏类”的含蓄委婉的文章,他们很难明白古人的写作意图,在学习文章时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不会深入地去理解与探究文本写作的目的以及可以借鉴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责任正确地引导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鉴赏,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机制的制定等方面和学生一起共同阅读,共同探究,共享收获。除了让学生获得对作者的认识,文本的理解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写作技巧的探究。
        选文分析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围绕“讽谏”议题,选择了《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过秦论》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的篇目,《六国论》是原老教材的篇目,《阿房宫赋》是属于高考背诵篇目)三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对比赏析。这三篇文章都是属于“间接规劝”类,学生在理解上稍有难度,在教学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赏析,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去了解每篇文章借用的史事,要去规劝谁,在哪方面规劝,又是如何规劝的,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规劝方式等?这几篇文章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值得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一读三篇文章,从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2、二读三篇文章,用问题引领思考方向。(每篇文章各自引用哪些史事?作者借用史事要规劝谁?这种规劝意义何在?你有哪些文章以外的收获?)                                                     3、三读三篇文章,让技法提升自身素养(从议论文的角度去思考语言、结构、论证方法等)。
        课堂探究:
        一、情景导入(引路:引入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1、即兴情景表演设置:你从微信朋友圈了解到你现在高三的同桌某某,利用周末晚上大战游戏“英雄联盟”,他目前成绩平平,你想要劝他不要沉迷于游戏,要抓挤时间作最后的努力,你打算怎么劝?
        2、学生即兴表演:一个扮演游戏者,一个扮演劝告者(展示各种不同的劝告方式)。
        3、学生点评、总结:大家一致认为含蓄委婉的方法容易让人接受。
        师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就是人想要不犯错,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借鉴别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但古代的君王往往容易沉迷于声色,不务政事,不懂得前车之鉴,而这时有一批文人志士“应运而生”,有大局意识,有忧患意识,不愿看到国家因此而灭亡,想要劝诫君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致力于国事,使国家兴旺发达,世代永存。但是又不能直接指出问题,否则轻则贬官,重则杀头,所以,他们只能以委婉含蓄地方式去规劝君王,以顾君王的颜面,也表自己的衷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堪称志士、勇士、智士的三位吧,他们是贾谊、苏洵、杜牧。
        二、文本探究:
        一)检查预习情况:分组展示成果,各组派代表发言(探路: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探究,完成对文本整体的认识,对设置的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围绕议题深入探究
        理解概念,重点抓住“讽”字,分析这种进谏方式的特点以及此方法达到的效果。
        1、从“讽谏”中明历史(铺路:老师结合文本给学生适当地讲解与拓展,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答案,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归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展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此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代表的作用。
        《过秦论》: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六国论》: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在辽和西夏兴兵侵犯面前,北宋统治者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从背景中解决问题:各借何史事,想要奉劝谁?
        《过秦论》借用的史事:秦从兴起、迅速发展、强大到迅速灭亡史事劝诫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六国论》借用的史事:六国因为贿赂(赂者丧,不赂者盖失强援也丧)不联合而灭亡。借此来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阿房宫赋》借用的史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百姓怨恨。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敬宗李湛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秦的覆辙。
        2、从“讽谏”中悟情感:(学生合作讨论、探究)
        1)悟讽谏者的衷心。
        三位作者心怀国君,心忧社稷,在国将倾之时勇敢地挺身而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悟讽谏者的苦情。
        “苦”在何处?“苦”在个人力量的弱小,而君王地位的高贵,“苦”在个人的存亡与国家的兴亡是否矛盾。
        3、从“讽谏”中学技法(修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各自发表观点,完成对文本更深入地探究)。
        1)学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不直接向君王进谏,而是采取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这样既可以照顾君王的颜面,也可以保全自身,还可以达到劝诫的目的,一举三得。
        2)学议论文严谨的结构形式:
        《过秦论》先叙述秦从兴起、发展、迅速强大然后到迅速灭亡的事实,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也总结了秦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先果后因)。
        《六国论》先提出总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本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然后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的角度具体分析各自的弊病,最后再次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也从假设的角度分析六国如何可以避免灭亡的悲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阿房宫赋》开始大篇幅地叙述了阿房宫的面积、规模、装饰、布置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秦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然后只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秦迅速灭亡的情况,最后指出了本文写作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唐统治者引以为戒,也要让后世之人引以为戒(先叙事再议论)。
        3)学议论文中的语言特色:(学生再次赏析式阅读精彩语段——师生共同勾划)
        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于二者之间。《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4)学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阿房宫赋》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假设等方法进行论证;《过秦论》体现了赋的典型特点:铺张与夸大(“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囊括”“并吞”等),排比与对仗。《六国论》中最为典型的是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赂与不赂的国家形成对比,把秦和六国的实力与最后的结局形成对比,也从正反两反面形成对比,论证了六国可以取胜的理由,更加明显地指明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三、课堂拓展:(扩路:文本内容扩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心议题)学生合作探究
        对比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试分析这两篇文章与前三篇文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
        1、对“讽谏”类文章结构、技法的总结。
        2、对“讽谏”类文章中体现的作者的爱国情怀的总结。
        3、对“讽谏”类文章可以加深对本国历史的了解的总结。
        五、作业布置(夯路:课堂或课后适当的练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该议题的全面、深入地理解。)
        学生自己在课后另外找一篇不同文体的有“讽谏”意味的文章进行研读,然后从引用的事件、写作的目的、写作技法、作者的情怀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一段不少于400的文字,准备在班上交流。
        自我评价: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我自己较为满意,理由是:
        1、在课前布置群文阅读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调动了他们的阅读的兴趣。
        2、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抓住“讽谏”中的“谏”和“讽”二字,“谏”是内容,“讽”是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类文章内容、形式的理解。
        3、全面、深入地对三篇文章的同和异进行赏析,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4、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加入我校最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三主六路”教学模式,使整堂课连贯为一个整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