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问题”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宋海芬
[导读] 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大都只有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老师。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面对当前学生“没有问题”“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提问时机,引发自主提问;把控问题导向,聚焦核心问题;把准释问形式,引领学习发生”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提问、深入思考、引领“真”学习的发生。

宋海芬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浙江  桐乡  314513
【摘要】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大都只有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老师。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面对当前学生“没有问题”“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提问时机,引发自主提问;把控问题导向,聚焦核心问题;把准释问形式,引领学习发生”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提问、深入思考、引领“真”学习的发生。
【关键字】提问、释问、思维、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57-01

        一、把握提问时机,引发自主提问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问题应该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机会,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1.课始基础性提问。课开始时,根据即将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对简单的提问,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可以是预习(导学单)提问,可以是根据课题直接提问,也可以是(自学)初学提问。从而了解学生的疑惑,梳理和呈现要研究的问题,起到目标导向作用。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老师介绍了分数的读写、名称等基础知识后,引发学生口头提问,学生的问题还真不少。“为什么叫分母?”“为什么叫分子?”“分母、分子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对知识的好奇的确是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学习心理,提出问题就是他们求知欲的最好体现。
        2.课中关键性提问。课展开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主动对教学重难点产生疑问,而后将问题的研究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和深刻理解。例如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堂中,老师根据学生十几减9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了“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且差都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的规律,进而产生了“为什么差都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的疑问,随后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氛围中开展了动手操作活动。这样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学生提问”的加入,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3.课尾拓展性提问。课结尾时,学完本课主要内容(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想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数与形》一课的教学后引导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除了正方形数,是不是还有长方形数、三角形数?”“从2开始的连续偶数的和怎么计算?”……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选择其一进行研究,其余的鼓励学生课外自主研究。
        二、把控问题导向,聚焦核心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把控问题导向。当学生提出众多问题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梳理后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来。这样课堂的后续教学就可以扣住这个(些)问题而深入开展,让学生的思维方向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来,课堂的推进路径也清晰明了。
        1.问题排序,区分主次。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梳理、排序,做到主要问题详细解答,次要问题简单回应。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是概念性的起始课,因此学生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提了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梳理、排序得出了以下顺序:“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的含义是什么?”“百分数怎么读(写)?” “为什么要学百分数?”在课堂上主要研究“百分数的含义、读写及其作用”,对于其他的问题教师采取简单回应即可。
        2.分类整合,突出难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在同一层次,教师应对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做到重点问题重点处理,难点问题量力而行。例如在教学《密铺》时,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密铺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密铺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分三类:如“谁最先提出了密铺”“圆能不能进行密铺”等比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如“梯形怎么密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等具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只要抛回给学生,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正多边形是不是都可以进行密铺?” 这样学生利用所学是指无法解决的可以留下悬念,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自行研究。
        3.分析问题,聚焦核心。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所提的问题互相包含,此时只需要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例如在教学“路程、速度和时间”内容时,教师出示情境“大客车3小时210千米,面包车2小时行120千米”,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面包车1小时行多少千米?”“大客车1小时行多少千米?”“大客车和小桥车谁跑得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难度最大的问题来挑战,从而迅速聚焦到“大客车和面包车谁跑得快”,师生共同厘清概念、分析数据,直至问题解决,随之其它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三、把准“释问”形式,引领学习发生
        课堂上提出疑问的学生懂得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之后可以借助同伴、老师的帮助获得新知,让学生在互相解答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
        1.同伴互助式“释问”。最好的问是由学生自己问,由学生之间互相答。学生倾听同伴的想法,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在对话中交流学习,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2.师生点评式“释问”。练习在数学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做完练习或进行单元检测后,主要出现三大类问题:一是粗心引起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评自改解决;二是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学生点题、教师或学生讲解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点题、学生讲评的方式;三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般通过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也可由班级中的数学特长生代替,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谁有道理就服从谁。
        3.延迟分享式“释问”。很多课的最后都试着让学生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或者课堂上尚未解决的问题,若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后续的学习才能解决,那么就让学生暂时把问题存入“问题银行”,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后续的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释问、再提问,在课堂中用学生的疑问来指引我们教学研究的方向。让“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来赋予学生智慧生长的力量,激发思维,引领学习的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求学问,需学问”——落实“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之思考》朱国荣《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浙江教学月刊社  2018年第1、2期
[2]《基于学生真问题的分享式教学》游琼英《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年第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