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吉林省通榆县第六中学 137209
摘要:初中生阶段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刚刚起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一些抽象的定理、定义、公式的掌握不能完全做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总结。在面对理性学科时,很容易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思考问题,所以就会导致出现大量的错误,当一道题有很多人出现错误的时候,这道题便被称之为“易错题”,这些题本质上并不是难题,但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可以解出正确答案。能够有效的利用“易错题”,化错误为正确,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大准则。
关键词:初中数学;易错题;有效利用
前言: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算对账,而是为了培养锻炼一个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理性的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而不是仅凭主观臆断思考问题。由此一来,在初中生阶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新的事物,锻炼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我们知道,检验数学学习成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题,做对的题教师就不必过多强调,做错的题则需要教师逐一讲解。对于“易错题”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易错题”为一个教学方针,对症下药,从“易错题”下手去调整教学的重点及要点,并且引导学生养成整理“易错题”的数学学习习惯,定期总结,调整自己复习的重点及要点。
一、初中数学“易错题”的成因
(一)较为薄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学习,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呈上升状态,但其中不乏一些学困生,数学基础过于薄弱,对于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态度很认真,但真正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解起来还是很费劲。例如:对于函数的学习,需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题,通过方程画坐标图学会了,解题中遇到通过坐标图列方程就难住了,这都是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所导致出现错题。
(二)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
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情况有很多。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一些,学生的兴趣可能更偏向其它的学科,另外,如果一些教师无法带动课堂学习氛围,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也会起到不利的影响。例如:在讲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内容时,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往往会将课程简单化,从而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足,出现错题。
(三)主观臆断大于理性判断
就算是我们这些成人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也会容易凭主观臆断去思考,何况尚且在初中阶段的十岁刚出头的学生们呢。所以严格来说,这一点并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问题,很多初中生都出现只看题首不看题尾就解题的现象,还有写初中生大致浏览以下题目就做题,解题过程往往也是马马虎虎模棱两可,遇到一些难解的题就靠直觉......这些现象在初中生阶段并不少见,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做到在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同时,适当的强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浅谈初中数学“易错题”有效利用的策略
(一)利用错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面对初中生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出错,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利用错题帮助其完善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例如:“已知(-2)2=a2,则a= .”有些学生的答案是a=2,还有些学生的答案是a=-2,这就是对于数学定理掌握不完善的情况。首先,算出(-2)2=4并不难,当a2=4,求a的值的时候学生们就出现问题了,都忘了负负得正的原则,所以正确的解应该是a=±2。
同样的还有类似开根号的题目,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正号负号不知道什么时候用的情况。再例如:在解-4x>12这道题时,很多学生会得出x>-3的结果,这就是没有掌握好在转换负号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即大于变小于,小于变大于的原则,正确的结果应该是x<-3。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类型的“易错题”来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错题,做错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地改正,吸取经验教训,保持好对数学学习积极的心态。
(二)利用错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有些“易错题”的出现时因为初中生的能力不足,这些题型是用于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难度会高一些,解题需要利用多个知识点共同作用,教师在面对这种“易错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先挖掘题中所需要的知识点,然后在进行解题。
例如:“一个半圆形隧道的直径为4米,一辆车宽为2米,底盘(不考虑底盘厚度)距地面高度为0.5米的货车最高可以搭载多高的货物通过?”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就多一些,包括圆形的直径半径关系,车宽与半圆形隧道的关系,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其中还不乏一些难点,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再例如:“在一次元旦晚会上,9位学生共演唱n首三重唱歌曲,在演唱中任何两人都曾合作过一次,并且仅合作一次,那么n= 。”这道题很多初中生都无从下手,最笨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的列出来,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过程也很繁琐。通过这种有难度的题型,教师可以更明显的观察到学生对于那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充分,通过引导提升学生的弱项,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的效果。
(三)通过错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初中数学“易错题”出现的原因中,因为学生马虎、不认真、不仔细审题导的错误也非常常见。例如:“点M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若将M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至N点,问点N表示的数是 。”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们正确的把坐标轴花了出来,但是大部分都那个当然的把M点放在了原点的右侧,只得出了N点表示的数是6折一个答案。还有一些学生画坐标轴受到教师或课本固有思维的影响,起点都是从原点向右开始,这就导致了出错的可能性。审题不认真,不全面,只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就不在思考问题,从而导致忽略了点M也可能出现在原点的左侧,点N表示的数还可能是-2。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整理大量的此类型的“易错题”,让学生建立相关类型的错题集,加强学生做题经验。通过此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四)利用错题反思自己教学
在帮助学生梳理“易错题”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学会自我反思,因为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也应该遵从“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因为有些时候学生出现错题也并不能完全认定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易错题”会波及到很多学生,这是教师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例如:“两圆相切,半径分别为10厘米和6厘米,问两圆的圆心距离。”学生通常情况下都会给出圆心距离为16厘米的答案,但这并不是完整的答案,在上文中笔者也提到过平方和根号的问题。如果教师只向学生讲解两圆相切的定义,但是没有讲授相切两圆分为两圆外切和两圆内切两种情况,学生就不会想到还有一个答案是圆心距离为4厘米。教师在此类“易错题”中,也需要反省到学生思考问题存在不够全面的现状,因此需要加强培养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基础知识薄弱、教师教学方法枯燥、做题审题不认真,题型较难等多种原因产生“易错题”。教师此时需要善于引导学生,犯错并不可耻,通过正确利用“易错题”来变废为宝,查漏补缺,增强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减少“易错题”的出现,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增加成绩的分数。
参考文献:
[1]李维国.初中数学典型易错题成因分析[J].甘肃教育,2017(7).
[2]张海泉.初中数学中考易错题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7).
[3]农作纯.试论初中数学“易错题”的高效应用[J].成功,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