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3期   作者:周永健
[导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阶段教师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周永健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桥镇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阶段教师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此当做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考量,教师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将语文课堂当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对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这一问题,教师并未作出深入研究。据此,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不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怎样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并将培育核心素养的工作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发展需要,将阅读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进行知识拓展与能力延伸,使阅读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弹性化的发展需求。那么,教师应怎样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以期能够对一线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没有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情景开展学习与思考,不断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在情境中学生能对文本内容产生实际感受,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积极地对问题展开思考,并主动与作者开展交流,从而真正实实现心灵的碰撞。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将他们设置的问题转移给学生,而并未给学生预留独立探究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反复思考并不能对一个问题形成深入的认识,这样整份多秒的提问方式也会为学生造成无形的阅读压力,从而影响了教师实际开展阅读教学的效果。此外,当学生对问题支支吾吾不能完成时,教师就会急于说出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维往固定的答案上去引导,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受阻,无法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言的热情。
(二)教师提问方式存在不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授,通过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展开主动阅读的意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在阅读课堂中的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还可以据此来调节教学进度,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并不应该直接给定答案,而是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来进行回答。由此可见,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提问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巧妙地创设情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表现为形象思维,这样的思维特征教师应清楚了解,并基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创建阅读情景。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时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帮助小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语感。小学语文课文选材繁多且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的阅读内容,避免学生产生对枯燥文字的厌倦感,同时对于部分较为抽象的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情景之中,增加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直观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将有难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方式进行解析,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积累语文知识,并逐步掌握理解语言特征和写作方法。
        比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前引导:“我国不仅拥有众多的人口,更拥有秀美的大川大河,在我国的秀丽风景中,小兴安岭也是其中之一,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是否已经了解小兴安岭的魅力了呢?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视频,看看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吧!”随后,笔者利用教学工具播放视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阅读,根据课件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对课文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二、科学地设计阅读提问,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吸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中阶段,教师应结合阅读文本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不断主动思考,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堂提问方式,这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想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中投入地开展学习,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应向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提问时可以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相衔接,使学生在完成课文知识学习的同时,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素材,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探究,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来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和谐的阅读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在对阅读提问的问题进行设计时,要兼顾到问题的启发性与开放性,使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开展独立思考并抒发自己的观点,尽量减少提出一些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不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教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识字记词,增加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积累,强化学生的阅读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重视课文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挖掘,将这些元素合理地渗透到阅读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学习,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内涵,并指导学生不断挖掘文中人物所体现出的品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就能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对于优秀人物所具有的高尚品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在无形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并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高尚的审美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现象进行举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来开展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了解文化知识与文化现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教授《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分析这几个自然段的表现特征。最终,男孩扮演铁罐,女孩扮演陶罐来分角色朗读,读完一遍,男孩和女孩再交换角色,使学生在表演时从铁罐的愤怒中体会到它的骄傲和自大,并发现它的无礼;体会到陶罐敢于据理力争,以及谦虚和不懦弱,并发现它的礼貌。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学会取长补短,要注意弥补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和谐相处。
        总之,小学阶段,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必要的人格素质和关键能力,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即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邹丽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阅读指导》,初中版,2017 (z2):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