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开展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詹永霞
[导读] 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黄金期”
 
        詹永霞
        河南省周口经济开发区黄泛区育红小学  466632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黄金期”。音乐是小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音乐素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小学低年级音乐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思路和教法,缺乏对低年级学生特殊学情采取针对性策略,导致学生在乐理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巧的培养中存在掌握不牢、发展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低年级学生;音乐教学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注重对学生主体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力,保证其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组织策略和课堂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方向和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与课堂活动产生积极的互动关联,进而实现其主体培养的教育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缺乏个性化的培养策略,导致学生在音乐学科的发展上存在滞后性,严重影响学生的主体成长。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活动呢?对此,本文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当前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究。
        一、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于正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效发展。其一,观察力容易分散。小学生大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干扰,进而在课堂学习和观察方面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同时,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还存在目标不明确、关注点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教师着重把握和科学引导。其二,主要以形象、图画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小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发展理解中,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外在形象或动态图画等方面,依据皮亚杰认知理论来说,小学生的记忆方式大多由无意记忆想有意记忆的方向转变,但在当前低年级的发展情况来看,小学生仍以无意、形象的记忆方式为主。其三,行为活泼好动。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期,其学习方式和认知行为较为积极、主动,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应合理安排一些游戏性的学习互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这对学生的主体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二、当前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和实施效果展开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引导环节缺失。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其有效的引导和构建,将对学生认知音乐、掌握技巧具有促进效果,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本位思想影响,缺乏有效的引导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渗透和主体认知方面存在消极、抵触等现象。第二,组织方式较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依然采取“老套路”“旧方法”,缺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导致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无法保持有效的学习状态,影响其音乐知识的学习效果。第三,课堂互动不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还能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恰当的互动环节,造成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不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提升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
        1、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情境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证学生主体的渗透效果。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特点和乐曲风格,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主体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歌曲内容和节奏特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课堂效果。

如在《动物说话》的教学中,这是关于各种动物声音学唱的歌曲,为了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唱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歌曲中出现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喜鹊、青蛙等动物形象以卡通动画的效果呈现给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兴趣点,让学生结合卡通动物的“叽叽叽”“嘎嘎嘎”等声效融入到学唱活动之中,保证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大屏幕的观看,不由自主地根据卡通动物的表演展开模仿,其音乐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2、舞蹈律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舞蹈律动是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对音乐认知的一种学习方法。其舞蹈律动的有效运用,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节奏的律动性和节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特点和音律高低,适当加入舞蹈律动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而随意摆动,使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得到加强。如在《小鸭子》的教学中,这是一首二声部童谣歌曲,其节奏分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歌词简单、曲调紧凑,为了提升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效率,对此,我采取舞蹈律动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嘎嘎/嘎嘎嘎/嘎噶/嘎嘎嘎”的语调特点,让学生联想到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在散步的情境,并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同时,在第三乐句“嘎嘎/嘎嘎/嘎嘎/嘎嘎”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表演小鸭子和鸭妈妈交换位置后的场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乐曲理解。
        3、游戏渗透,加强学生技巧运用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练习活动,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和演唱技巧。而将游戏渗透其中,以趣味化的游戏活动展开练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技巧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相应的游戏环节,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效果。同时,在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教师还应保证其多样化的组织效果,避免重复性的游戏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数蛤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以初步了解这首四川民歌,并能正确掌握其音调节奏和律动特点,为了加强学生对不同力度的演唱能力,对此,我将其歌曲进行创编,如“x只蛤蟆x张嘴,x只眼睛x条腿”等内容,并采取“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运用创编的歌词进行演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器乐表演,丰富学生学唱形式
        器乐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器乐表演的加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唱形式,还使学生在器乐的引导下的获得更为直观的学唱体验,更易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内容和学情特点,灵活引入一些器乐表演互动,让学生在器乐的伴奏下,更为灵活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曲调,这对学生的基础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三个和尚》的教学中,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歌曲,诙谐幽默的表现三个和尚的故事。我结合本歌曲的形式特点,将打击乐器引入其中,并作为主题音乐的伴奏。同时,我还将二胡、锣鼓等器乐加入进来,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演唱节奏进行附和演奏,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还能增强其课堂的互动性。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引入、舞蹈律动、游戏渗透、器乐表演等方式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把握学生的音乐状态,还使学生在音乐技巧和律动节拍等方面得到加强,这对学生的音乐基础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同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采取多元引导的课堂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音乐环境中获得有效成长。此外,适当拓展学生的音乐认知,引入器乐知识,还能再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多元化音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圆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9):64-64.
        [2]巫晨璐.为低年级学生找寻适合的音乐教学法[J].江苏教育,2018(81):81-82.
        [3]刘玉玲.实施愉快教学,提高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质量[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2):84-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