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1月   作者:黄慧芬
[导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愈加显著,这给城市的设计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建筑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探析城市设计中如何将城市真正的诉求与城市自然本底相结合,得出适应城市发展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完善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黄慧芬    邮编230601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愈加显著,这给城市的设计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建筑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探析城市设计中如何将城市真正的诉求与城市自然本底相结合,得出适应城市发展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完善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在实践中,建筑师完全可以基于城市设计的维度,由外向内建构设计的起点和空间形态组织的逻辑系统。从建筑学科核心要素出发,引入城市设计的穿透性思维,诠释城市设计由大及小、由知而行和由控到造的系统性方法,并以此来审视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机制及其演变规律,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如何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
        1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念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观察,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存在关联共生的关系,这种交织的关系,令城市设计在很长的时间段存在建筑学和规划思维的移植现象,建成形式的设计被建筑学所主导;而城市发展的控制方面被城市规划所占据;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设计的发展,其多学科融贯和多专业协作特征更为清晰,建筑学维度关注城市设计的角度也在发生转变,更多地关注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注重理性分析,可以更好的让城市设计落地。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关注如何推动基于城市设计开展建筑设计,如何改进城市设计方法路径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城市设计范式转变,对多尺度空间关系的体验式研究与把握,对城市空间运营效率、空间活力与品质提升的研究等方面。
        2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2.1加强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①梳理水系,整合绿化系统。针对城市绿地空间不足、碎片化不成体系的问题,可以对绿地进行扩增,水绿串联成带,构建完整系统的绿色空间网络。以城市公园植物园为中心绿核心(见图1),发挥“绿肺功能”。河流与周边河滨绿地之间的生态联系将城市独特的水系景观融入城市生态结构,形成横向主脉,最终向外延伸生态网,增加了环境景观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生。绿化系统结合规划结构设置,主要以水系为线,并强调绿化系统的整体性,采用集中绿地与绿化线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绿化面,使人们充分体验自然之趣。
        ②建立完善景观系统,在建成区构建景观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城市中现有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可以作为景观系统的基底,将其他景观因素整合到设计中,使整个区域的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客观分析城市地区自然景观环境的特征,综合这些应用特征后,将景观系统整合到其中,以作为将区域划分为不同景观空间形式的分界线。第二,在景观节点布局的客观分析中,有必要合理利用该地区现有的自然资源,扩大一定的范围,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代表性景观,实现景观分区的个性化。第三,在景观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将各类景观进行串联,致力打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廊道景观+休闲游憩景观节点组成的生态城市景观网络结构。

        2.2提高可持续发展效果
        建筑学视角下城市设计在结合海绵城市概念设计过程中,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由于人民群众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出现了多种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城市设计应当提高对生态景观的开发力度,使经济、社会效益能够与其形成平衡发展状态,达到和谐统一的建设效果。生态可持续性有利于城市景观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强化自然、社会、经济的融合效果,有利于激发良性循环的生态功能。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绿色设施的规划与布局环节,并采取有效的空间设计方式,降低对资源的干扰。同时,还需要改进原有设计方法,使海绵城市的概念能够与其结合,实现优秀的环节规划目标,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2.3优化植物配置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
        在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陆域空间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针对相关区域应用可靠的技术手段,使其能够达到良好的应用目标,避免出现意外问题。城市设计需要应用多种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绿色屋顶、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因此,在城市设计建设环节应当分析自然规律情况,并应用可靠的设计策略,提高整体效果。绿色植物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美化城市的环境状态。因此,需要更多地注重对绿色植物的配置,避免出现不合理问题,影响整体建设效果。通过科学配置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景观丰富性,有利于强化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城市中绿色植物渐减少的背景下,应当通过适当搭配的方式,强化绿色植物的处理效果。可以选择四季常青的植物,使城市的景观配置能够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实现城市设计的最佳效果。
        2.4精细化的成果实施管理
        在城市高质量建设要求下,城市设计的关键不仅仅是方案,而是面向实施与管理。构建精细化的成果实施管理体系是实现“规划设计—管理使用—实施建设”全流程、传导式、一体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该体系不仅要有理性的控制框架,还必须用明确的语言来传递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意图。精确管理必须注重控制性和引导性指标的区分,分别突出“底线控制”“高质引导”的作用,保证一定的灵活度。通过城市设计,将市政、景观、交通和经济咨询等专业的设计成果进行整合,综合形成规范化的导控文件,最终成果包括法定文件和指引性文件。
        2.5保持城市文脉的设计原则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符号,这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积累。对于城市文脉延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城市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体现城市特色的城市地段、特色街区、建筑组团等进行有意识的保护,使得城市界面支离破碎;②城市在更新过程中的更新模式、开发强度、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进行盲目的选择,使得原有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逐渐模糊,城市特色被消减,逐渐变得“千城一面”。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属性,承载了几代市民的共同记忆,但作为城市风貌的窗口,在建设过程中对城市文脉的思考并不全面。基于以上两点,在设计时加入对文脉因素的考虑,提供有场所精神的高品质空间尤为重要。城市设计时,以造成城市文脉断裂的两大因素为着力点对城市文脉进行系统设计。节选具有历史背景的街道片段,对其内部的历史建筑进行设计,形成历史建筑群,配合道路及其他设施的设计,营造历史氛围,塑造精神场所。运用历史元素,结合城市景观、道路等设计,彰显城市特色。
        结语
        与这些大规模规划相比,城市设计的对象通常更加具体,并且与城市的实际建筑行为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基于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试图在中尺度上实施建筑学生态概念的尝试,也是对城市设计内涵的积极拓展。只有将高水平的生态设计与高效的城市设计相结合,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要求。相信该城市设计的经验总结将为从概念到方法的其他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易明.山水城市视角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A市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5):119-120.
[2]董续忠.基于建筑学视角下的“山水城市”的构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1):36-37.
[3]曹坤.建筑学视角下优先理念研究——以上海临港张江科技港城市设计为例[J].地产,2019(07):80-83+86.
作者简介:黄慧芬,女,安徽怀宁人,助理工程师,硕士,单位: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及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