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和关系”当代城市设计实践中的议题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1月   作者:秦晗
[导读]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脚步飞快,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都得到大幅增长,人们对城市设计有了新的认知。城市设计是通过整体地研究和组织不同城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实现其价值的。文章梳理了城市设计涉及的要素及其发展中的空间关系组织方式,结合当代城市设计实践案例,详细分析了城市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和单元两个层次的空间秩序,也要通过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以提升城市整体效能。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秦晗 邮编230601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脚步飞快,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都得到大幅增长,人们对城市设计有了新的认知。城市设计是通过整体地研究和组织不同城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实现其价值的。文章梳理了城市设计涉及的要素及其发展中的空间关系组织方式,结合当代城市设计实践案例,详细分析了城市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和单元两个层次的空间秩序,也要通过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以提升城市整体效能。
关键词:要素和关系;当代城市;设计实践;议题;思考
        中国城市已从快速发展时期转型到精细化发展时期,同时大量城市既有城区亟待更新完善,这对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和较高的要求。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也成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由来已久。
        1城市设计中的要素和关系
        城市设计通常涉及四类要素:建筑、构筑、市政工程等为主的实体要素,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构成的空间要素,历史建筑、工业遗存、文化遗址及风貌保护区等组成的既有人工要素以及自然地形地貌和山水林木等的自然要素。在长期的开发建设和更新活动中,城市要素主动或被动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空间关系反映了城市运转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在早期的城市中,如意大利的古城锡耶纳(见图1),自组织的城市缓慢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街道、广场、建筑,与地形精密地结合起来,不同要素也依托当时的生活而呈现出紧凑、细致、有机的关系。如今,随着建造技术和组织机制的发展,城市的构建中以建筑、街道、广场为主的基本内容已经得到大大扩展,增加了诸如地铁站、步行桥、防汛墙等为满足当代发展需要的交通、防灾、市政基础设施新要素。这些基本内容和扩展要素被快速组织和建造,以达到切合城市需要的空间关系,甚至为了满足更为高效而经济的运行,其组织方式也由土地划分单元的平面组合模式,衍生形成了立体组织的发展趋势,并更多地从系统化和人本化的思维来看待城市中的要素关系,产生了当代城市中要素穿插、渗透、叠合等的组织模式创新。拉德方斯的城市设计遵循但超越了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和城市意象等理论,挑战和突破了建造城市的范式,虽然同时期相当多的城市设计在传统形态学思维延续下也取得了成功,如柏林的波茨坦广场、伦敦巴特西电厂地区更新项目等。

     
        2当代城市设计实践中的议题和思考
        2.1要素单元组织秩序
        单元的秩序,是城市局部片区中街道、街坊、建筑、公共空间和地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单元指邻里或社区所构成的细胞,可以是住宅、办公或多功能混合构成的。现代主义之前,建筑和街道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尽管建筑的年代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建筑对街道和广场的界定带来了清晰明确的空间秩序。即使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下发展的城市,都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建筑街道一体”的秩序观,现代主义时期柯布西耶提出的“明曰城市”,呼应了机动交通的发展需求,打破当时规划和设计思路的局限,呈现了立体城市等新设计观。但“底层架空”和“流动空间”被误解和滥用后,破坏了老城原本清晰的街道空间秩序,更扰乱了空间秩序作为城市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建筑)利益的基本准则,导致现代主义之后的新城建设在单元尺度下显现出空间失序。这种失序,在欧美和中国城市的新区建设中都不难见到,特别是当地块或街坊开发中的个体利益形成主导后,所带来的自我的“英雄主义”建筑(群)正在大规模侵蚀城市街区中“建筑街道一体化”构建的秩序感。
        2.2城市设计专业知识体系
        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这是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标准的要求。从本质上,建筑学、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各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结构是同源的,都是关于人工空间环境创造的相关知识,其知识体系包含四个方面,即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工具性知识方面,都需要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写作等,只是在各个专业教学指导标准中的表述略有不同。而人文社科知识方面,建筑类各专业通常都包含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辩证法等大类通识,也包含艺术通识;另外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更注重哲学、文学、艺术等,城乡规划比较注重社会学、经济制度、法治制度等,而城市设计专业除了关注社会学、经济学、法治制度等,更注重行为心理方面的知识。各个专业在教学中区别最大的还是专业知识,但是在专业指导标准中,都描述为各个专业自身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且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知识要求中提及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以及了解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及知识。而城市设计的专业知识中也包括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可以看到,建筑类各专业的专业知识中都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但在专业设计上又有各个专业自身的特定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以及相关的需要强调的知识点。
        2.3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
        从“自然中的城市” 走向 “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宿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中的城市”逐渐演变成人们对“城市中的自然”的向往和基本需求。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面临的挑战。麦克哈格指出城市规划不能脱离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及生态承载力的考虑,新城市形态绝大多数来自我们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理解和反响 。而荷夫则指出“必须重新检讨目前城市形态构成的基础,用生态学的视角去重新发掘我们日常生活场所的内在品质和特性”。然而,自然生态系统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是有限的,过往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往往忽视了生态要素的作用及自然演进的规律,从而导致城市的迅速扩展及无序蔓延。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公园城市”模式、“城市双修”概念、“山水林田湖草”的“多规合一”都是关于城市发展边界及生态底线的基本要求。于是,如何使我们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环境善意就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这就是“适建性”概念的由来。“适建性”实质上是解决人类和环境共生的伦理问题和发展观问题的核心原则,遵循生态学的适应与补偿原理,充分考量建设适宜性、经济性、合法性,提倡城市因具体时空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城市形态特征,真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合理的把握,进而提出环境友好的规划和设计。
        结语
        当代的城市设计,正面临着继往开来的发展机会,既要提炼和传承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也要直面发展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在大数据等一系列智慧决策和新建造技术的支持下,需要思考如何整体地建构不同城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创造有特色、高品质的空间秩序,获得更合理的整体高效能。这种要素关系组织的创新,会较以往更加精密地捕捉既有的经验,也将更注重特质和价值的追求,而这所有的新逻辑,也将更多地依托对人和场地的尊重以及经济规律的遵循。
参考文献
[1]贾银玲.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设计 [J]. 建材与装饰,2018(16):104.
[2]袁赟,王永东.“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J]房地产导刊,2020(2):4.
[3]杨磊 .从建筑学科核心要素谈城市设计专业建设 [J].时代建筑,2019(2):142.
作者简介:秦晗,女,安徽桐城人,助理工程师,硕士,单位: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及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