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视角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深度阅读模式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肖淑容
[导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淑容
         重庆市武隆区实验小学      408500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中以思辨视角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既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思辨视角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深度阅读模式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辨视角;小学语文高年级;深度阅读;策略
         前言
         思辨性深度阅读是在深度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和辨析能力,同时将这一能力结合阅读展示出来,从而在阅读中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式,并使其在思辨中逐渐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思辨视角下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思辨的内涵,促进其深入思考和分析,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
         一、从整体进行思辨,梳理深度阅读脉络
         当前很多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采用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决定语段的分析内容,学生喜欢哪些词句可以重点去进行品鉴,这样虽然能够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课堂也能获得一定的活跃效果,但是通过学生自主品鉴后的阅读效果不太理想,这样非但让学生没有有效的阅读和行文思路,而且无法对整篇文章进行有效的梳理,容易使其在某个知识点上断章取义,不能从整体对文章进行思考。
         如在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盼》中,教师从思辨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通过提出主要问题“盼什么?”,指导学生逐步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梳理。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后进行复述,并围绕小主人公“盼”的具体表现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文章的主线对学生进行引导:小主人公得到新的雨衣--急切盼望着下雨想要感受雨点打在雨衣的感觉--最终得偿所愿穿上新雨衣。在以主线为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从整体进行思辨。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思辨,领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小主人公最后终于穿上新雨衣,到底新雨衣具有什么样的魔力呢?请大家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借助第二次阅读让学生进行逐步探究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辨,如小主人公喜欢雨衣吗?是什么原因?在主人公盼着穿雨衣和穿上雨衣前后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式引导,让学生从整体性感知课文内容,有效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体会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盼”的情感变化。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脉络,使其从整体上进行思考、辨析,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思辨。
         二、从局部进行思辨,品味文本特点
         (一)从词句进行思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感知,而且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从局部词语、段落等方面也可进行思辨,对字词的精准运用可进行反复推敲,提炼出精炼的句段,从而展示出文章丰富的内涵,让读者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对于这些精炼句段的分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切入,结合课文的整体性和前后内容的关系对文章进行深入品读,对句段的精准运用进行思辨,再通过逐步深入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在《少年闰土》这篇小说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思考闰土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在思考过程中需要紧扣文章的精准用词对其进行理解,如在文章的开始描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运用了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景色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文中的“我”很早就想见到闰土,当闰土来时,“我便飞跑地去看”(体现了“我”急切想要见到闰土的心情)。此外在对闰土进行第二次外貌描写时,“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圈、见人怕羞”(教师可引导学生与第一自然段的描写联系起来,完整的构建闰土的外貌特点。同时通过“紫色的圆脸”中“紫色”想象闰土在田地里风吹日晒的场景)。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平静内心,充分的思考辨析,深切体会闰土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词语,并联系故事中的环境,通过将人物形象具体的融入环境中,思考和辨析闰土的人物形象特征,进而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以及对比闰土人物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旧社会封建制的批判,充分领会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和毒害。此外教师也可指导学生阅度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体会词句的运用特点,深入的去进行思考和品读。
         (二)从修辞进行思辨
         文章的修辞实质上就是将不同的文字灵活巧妙的进行运用,通过语言运用创造出生动的画面感和意境,但是在创造过程中还应注意语言的运用让读者能够明白,并经得起反复斟酌,进而使文字活起来。对于修辞的运用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经验,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深入阅读,对修辞的写作手法等进行思考和辨析,逐渐掌握和运用这些语言特点。如在《盼》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打着鼓点逗引我出去”、“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马路上向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这些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描写出了雨中清新、亮丽的景象,从侧面也烘托出了主人公高兴的心情。再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思辨,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革命者是没有言论自由的,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陋面目,因此不断遭到迫害,而这一句话在文中则起到了“暗喻”的作用,指出当时的社会是没有民主和自由的,鲁迅用“碰壁”形容和反动势力做斗争而受到的迫害,体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通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的修辞手法,教师指导学生以此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进一步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用法和特点,学习如何将情感和思想用生动的语言展示出来的写作手法。
         三、从表象到内涵进行思辨,领悟文章精华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的文章均是具有教育和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因此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是非常丰富和真实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以《桥》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时,由于文本的短句比较多,阅读时应联系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阅读技巧,注意语速的快慢和轻重。如在前两段中语调应沉稳,不宜高扬,语气和语调应由轻到重、由缓至急,充分展示出灾难由远及近、转眼即至的特点,这样指导阅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恶劣程度,进而衬托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在行文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光辉形象也越来越清晰,如“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通过危急的形式衬托人物的英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象对语言、环境变化形式的描写,深入思考和分析领悟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不仅让学生在思辨和深入阅读中受到生命教育,也能从思辨中收获新知。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以思辨的角度开展深度阅读教学,能够让其领会思考和辨析在阅读中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同时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芹.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0(15):30-31.
         [2]唐娇.审辨式思维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分析[J].才智,2020(05):181.
         [3]李东清.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9(07):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