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芳
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小学 262300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最基本的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信息的传播是以语言为基础来进行的,在大脑中思维所获得的成果,无论是利用说还写,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文这一学科,就是教授如何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语言,以及怎样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实现与外界的沟通,使自己的表达更为生动具体、准确且富有逻辑性。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系统学习语文的初始阶段,怎样才能抓住语文能力培养的重点,就要分析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深究其中的原因,然后去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表达 分析问题 解决办法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交流方式,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现在的社会,每天都被庞大的信息量充斥着,各类知识不停地碰撞,海量信息的传递令人应接不暇。身处这个社会,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却不懂如何去利用,即使能够全部存入脑中,却不知道应该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不去把信息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无法发挥信息的作用。同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庞大的社会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消除隔阂,避免矛盾的产生,解决各类问题,使人在生活与工作学习中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行,新课改的全面推进,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整个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头戏。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功底的加厚,才能更透彻的理解各个学科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把握住这一时期,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去适应未来的社会。表达能力如此重要,作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便毫无悬念担负起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更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
(1)语言表达的含义
语言表达是指在口语表达以及书面用语的使用过程中运用词语,句子的一种能力,在表达过程中使用语言将思维所获得的成果展现出来。语言表达的目的是进行交际和传播,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情理都可以作为其内容,使用语言这一工具,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接收对象。因此,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涵盖着观察、记忆、思考和创造等多个层面,是多种学习能力全面反映。
(2)语言表达的目标
表达是否流畅,简洁生动,能否明确的表达出重点,这些都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表达能力是否良好。
第一,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一个人能否高质量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阐述清楚取决于这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语言表达的最根本就是要符合逻辑,没有逻辑性,再华丽的词藻和伶俐的口齿都无法阐述明白自己的想法。有了逻辑性打基础,然后在再选用准确且合乎场景的词语,最后组织成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一种工具,人类交往都依赖于此,语言表达就是将思维表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可见,思维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第二,语言表达词语选用要准确得体。就是要能够根据对象,目的,场合来选用符合语境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准确的传达出来,让他人能够理解自己想说的话。不同的话语,放在不同的环境里所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所以语言的表达一定要符合语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表达是否符合语境是否准确得体,是考量语言表达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第三,语言表达选词要生动。
语言表达过程能够做到有逻辑性,同时词语选用又准确得体,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灵活选用各种修辞手法,再加上生动优美的词语来进行加工,就更能增强语言的感染性。
语言表达的这一系列目标,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作为最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在课堂中要教会学生识字认词以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外,应该以这个目标为方向,在课堂教育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为将来打好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1)主观意识受约束
小学生受年龄的局限,完整的思维体系尚未形成,表达缺乏逻辑性,词语储备也不够丰富。现阶段学生阅读量也偏少,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课本学习与应试上,日常积累不够丰富,在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发现只会用极少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想法,缺乏条理性,表达不够清晰准确。
(2)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低年级课堂,采用的模式还是由老师来授课,学生听讲,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开口去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开口的机会少,也就无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在实际情境中的磨炼。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侧重于让学生去记忆和背诵重要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很多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字词和语言。在简单的作文写作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还大量采用模板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在写作中学生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学校普遍都有大班额现象,这样一来,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回答问题,无法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3)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授课。但很大一部分老师本身对此认识就不够,在课程准备中就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大多关注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是否正确流畅,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很多情况下学生语言表达缺乏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无法逻辑准确思维清晰的去表达自己。。
三、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多方面开发利用有效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不单单是由学校课堂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学校和家庭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除去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导,在学校教育之余,家长也应该有意识的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扩大知识储备量。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尽可能的多去语言进行表达,可以让孩子回家讲一讲学校发生的点滴,可以在外出时让孩子描述身边发生的事情,这样从生活中不断积累锻炼。。
(2)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在某些情况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是因为在心理上有一定障碍,不愿与人沟通,不想去进行语言表达。想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帮助其克服内心的问题。教师在营造教学气氛的过程中,就应该尽量的轻松愉快,不对学生施加压力,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习惯。多鼓励,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相处,这样才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互动,让学生放松,主动开口。小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敬畏感,如果教师单纯的靠威严来树立威信,就会导致学生害怕老师,在沟通中不敢开口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心理和智力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一样的水平,不能使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以后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启蒙者要多用心思,利用多类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谢德钊.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与教学对策.现代阅读.2011(11)
2、刘新才.培养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
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