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静
雄县鄚州镇七里庄学校 062551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和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学习,促使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且还能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切入点,就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展开探讨,期望能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
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关键性因素。小学语文教学中,因小学生未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因而他们不善于主动学习,对教师依赖性太强,不会也不愿自主学习,只注重学习的形式而不能更深层次的、从本质上把握语文知识及应用,从而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着力点开展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学会科学、自主的掌握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它更是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要求,是学生良好性格形成的基础。其次,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姿势,能避免学生出现“弯腰”、“驼背”等现象,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坚持预习、及时复习,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探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对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见解。
2.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学生高效学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除注重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外,还要更多的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科学的学习,以此提高其学习效率,促进其全面发展。
2.2培养学习兴趣,坚持良好的学习行为
习惯的形成与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就需先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愿意坚持学习语文的良好学习行为,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扎实基础。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预习、探究等各种学习活动,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坚持预习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小学生都坚持不了,若教师每天都能在上一课结束后,结合下一课的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个有趣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从下一课内容中寻找答案,则学生就会非常主动地进行预习,且还能获得不错的预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多种方式使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推动其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坚持各种良好学习行为,持之以恒自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严格要求和指导,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
因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差,所以在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道路上,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以严格的要求约束他们,促使他们形成稳定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驱动他们的自主学习外,教师还要以硬性的任务,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既定标准进行学习,将不稳定的行为变成稳定的习惯,并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比如,及时复习。虽然容易,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难坚持每天都做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家庭作业作为复习手段,强制性要求学生完成,以此达到复习的效果,培养其复习习惯。
2.4以身作则,榜样带领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隐形的,也是巨大的。很多小学生都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坚持阅读,坚持科学的授课习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学习自己的行为,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使其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并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和指导学生坚持良好学习行为,日复一日,最终促使其形成稳定的良好学习习惯,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吴素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6(47):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