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
黑龙省富裕县第一中学
摘 要:初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的素质水平与课程教学的组织规划等因素都会对课程教学开展的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优化课程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积极效果,改革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找准改革工作的开展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以及改革原则,为最终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法提供帮助,力求通过探讨为初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关键词:初中课程教学;体育与健康;教学问题;课程改革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对体育运动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教学开展在新的课程教学要求下也面临着改革的问题,这种改革不仅要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对于体育课程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本质上来讲,寻求突破和变化的过程也是教学工作开展获得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关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是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项目实施使得人体的身体状态获得改善和调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个人的身体发育整体上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下。其自身的身体锻炼机能是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在这个阶段进行规范性的体育运动训练对于提升其个人的身体素质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角度上分析,随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身体素质也是保证学生应对高强度学习要求的重要条件。好的身体状态是好的心理状态和好的精神状态的基础。
(二)提高综合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范围进行了扩大,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学工作的开展重点在于完成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即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的体育运动指导,但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存在困难感较高或者运动训练强度过大的体验。且这种教学设置模式过于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其个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课程改革的工作开展会适当调整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与综合素质的优化调整比例,将学生的健康状况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相融合,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提升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整体的课程设置方式和训练强度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制定的。但从初中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角度分析,可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个体的身体素质的生理发育状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意味着统一按照相同的强度开展课程教学训练会引起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课程教学进度的问题,且从学生自身的身体状态上来讲,这种不适宜的体育运动方式也容易给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负面影响。当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身体上的问题时,则其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如果缺乏主观上的兴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课程的效果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应当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其中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开展来讲,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开展教育工作。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本身就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主性学习要求的几率更大。
另外,上文所述的身体素质差异也是导致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个性化需求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主观需求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尊重学生主观上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体验打下基础。
(二)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形式以规范性训练为主要形式,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相对固定的。这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能够保证在既定的教学时间要求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让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产生困难感和枯燥感。既然要进行教学改革,那么教学形式的丰富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是否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的评估在这里并不是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成绩进行评估,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可接受的训练强度,从体育运动能力提升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素质水平的维持角度进行综合评估,以便获得学生教学效果方面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反馈信息。
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把握住教学原则后,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工作才能进一步开展,下文提出几点改革工作的建议性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之所以会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教师思想层面的单一性和传统性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体育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是否得到提升以及教学任务是否按照既定的程序逐步完成,对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和身体素质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充分的关注,对于学生来说,若学生主观上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则其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体验会在相对优越性上更高,而如果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比较薄弱,则不容易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因此,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对待学生采用统一的沟通与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且意识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是这一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避免过于固定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兴趣
体育运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是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和锻炼效果的重要条件,但运用传统方式方法直接向学生讲解部分运动的动作要领和难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困难,长时间的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上重视更新和优化,积极借鉴新的教学方法融合应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
(三)重视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改革是在教学方式革新的基础上需要匹配进行的一个改革要求。在综合性客观评价的基本原则下,针对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参与效果的评价应当从个人评价和竞技评价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育运动基础水平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后将学生自身的基础运动能力与训练后运动能力的提升状态进行对比评价,当学生的总体运动能力有效提升后,教师应当及时分析获得提升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行观察,以便在后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为学生制定更为科学且具有适宜性的体育运动方案。
四、结语
综合来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体育运动训练和身体锻炼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另外,从精神层面上来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优化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意识到课程改革工作在现阶段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把握住教学开展的基本原则,找到科学的课程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曾大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观察(上旬),2019(5).
[2]赵进,岳如佳,徐魏.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变迁——以江苏省初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34(1).
[3]梁丽宁.新课改下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制约因素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