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中低年级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张洪
[导读] 数学是一门开放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的课程,这个特征促使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形成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思维定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题目类型较少,且教学公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致使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巧妙合理地运用思维定式,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张洪    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中心小学  6413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开放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的课程,这个特征促使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形成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思维定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题目类型较少,且教学公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致使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巧妙合理地运用思维定式,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定势;小学敷学;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93-01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进行深入分析,巧妙结合思维定势完善教学弊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应用思维定势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第一、教师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不能让学生盲目依靠思维定势。第二、合理优化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失去活跃性,避免学生的思维变得固化。
        一、合理优化,确保思维的活跃性
        (一)对比学习,总结提高
        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时,是将各知识点建立起联系,所以学生要掌握将知识点建立关联的方法,对比学习就是方法之一。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不能仅树立在一个点上,否则会降低应用知识的效率,而且在记忆新知识时容易发生混淆和遗忘,所以学生接触新知识时,要将知识点储存在知识框架里,这样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会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结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思维定势梳理的过程,教师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对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力。比如学生学习平移和平行时,将这两个概念相对比,发现其存在相同点,都是画出不相交的两个线段。而学生在学习相交与垂直概念时也可以运用思维定势将二者相对比,让学生掌握求其他线的方法。
        (二)注重本质,摒除套用
        很多教师开始结合思维定势展开教学,但是容易出现“套用“的现象,这种教学理念是不可取的,容易让学生心生迷惑,所以教师要避免套用旧知识讲解新知识,但是可以借助旧知识思维定势开展新知识交流课,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区分知识点间的不同和关联,但是要避免讲解新知识全盘套用旧知识,否则会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
        (三)巧设陷阱,避免僵化
        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知识会着重讲解,但是这种单纯的告诫很难令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不妨刻意设计一些“陷阱”,活跃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定势,致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僵化。


比如学生做加减法应用题时,看到题目中的“减”就以为是减法,反之,看到“加”就认为是加法,这便是一种思维定势,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陷阱。比如A仓库有二十件产品,A仓库产品比B仓库少五件,请问B仓库有多少产品?在这道题目中是用“少”字形容二者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在做题时运算符号容易混淆,在这道题目中实际上是在考察学生的加法运算,类似于这种陷阱能够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
        二、由旧出新,展开思维
        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处于基础阶段,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自己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避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效的思维方法以及正确的学习策略。在中低年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阶段,思维定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效果,比如学生做题时经常遇到“大或小”“多或少”,很容易联想到加减法,这是学生思维定式的体现,是学生思维萌芽的基础。比如教师讲解乘法知识时,在题目中经常出现这种字眼:A比B高多少倍?为了求取结果,学生往往要进行反复的加法计算,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经过观察与思考会产生一个疑问:在解答多个相同数量相加的题目时,能否借助思维定势找出某种规律,使解答过程更加便利?当学生产生这个疑问后,教师可以顺利引出乘法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已经产生了探究欲望,促进了教与学的顺利进行。
        三、思维拓展,培养兴趣
        小学中低年级数学知识相对浅薄,也更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轻松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挖掘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在听讲过程中的学习反映,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形成的思维定势要换一种表达方式,让相同的题目和数值呈现出新意,比如教师教授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知识时,在传统题材中,通常涉及到两个主角,比如A出门忘记带钥匙,用一定的速度行驶了一定的距离,B发现A没有带钥匙用,用不同的速度追赶A,B的速度值达到多少,能够在A到达目的地之前将钥匙交给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这种枯燥的题目内容缺乏解答欲望。所以教师要改变提问的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解题的欲望。当今小学生对网络游戏比较熟悉,尤其是一些竞技类游戏会涉及到一些英雄角色,所以教师可以在题目中融入游戏元素。比如如下题目:我方英雄正在追击敌方残血英雄,但是敌方残血英雄已经逃脱一段时间,我方英雄需要提速才能在敌方英雄回到阵营之前将其击毙,所以最终的问题设定为我方英雄的行驶速度。题干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解题的过程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总之,思维定势犹如双刃剑,对数学教学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所以教师在应用思维定势时,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同时避免产生思维局限性,所以教师既不能全盘否定思维定势,也不能过于盲目依赖,而是要灵活处理,发挥思维定势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懿.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4).29.
[2]吴秀莹,靳涌韬.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