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助学课堂”为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覃志玲
[导读] 语文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与字、阅读与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习惯,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四个方面,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们进行了以“助学课堂”为载体的语文课堂实践与研究,探索一种高效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断探索运用“助学任务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轻负高质”的有效路径,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助学课

覃志玲   广西柳州市北雀路小学  545002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与字、阅读与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习惯,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四个方面,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们进行了以“助学课堂”为载体的语文课堂实践与研究,探索一种高效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断探索运用“助学任务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轻负高质”的有效路径,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助学课堂,实现从“老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把课堂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助学课堂;小学语文;提升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98-01

        一、“助学课堂”的理念与实施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提炼了运用“助学任务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助学课堂操作模式:运用“预学单”、“助学单”“延学单”三种任务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能力。课前预学任务单、课堂导学任务单、课后拓学任务单。“预学单”是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将课前尝试、资料助学、疑难记录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课前尝试学习。“助学单”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助合作、积极探究的讨论平台,让学生主动去合作、讨论和探索。“延学单”是课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巩固课内获取的知识,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
        二、“助学课堂”的主要特点:三助鼎力构筑助学课堂——自助、互助、师助
        助学课堂以“预学单、助学单、延学单”三种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中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助学任务单强调三助。自助:倡导先研后教,在助学单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师助: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腾出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助学课堂”之杠杆原理:一杆之力撬动师、生、校一体转动
        (一)提炼运用“助学任务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助学课堂操作模式:
        运用“预学单”、“助学单”“延学单”三种任务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能力。这样的操作模式显示出的是“学”的突出:学习不再局限于单薄的课本和狭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助学任务进行。


真正使学生学习主体化,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任务驱动”,尊重学生差异,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发展,个性能力差异得到更大机会的展现,更能体现“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演讲辩论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助学课堂的三助为学生预留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充满了开放性,学生尽情发挥,各种相异性构想相互碰撞、激荡,得到启示,比较、甄别、筛选中反思、改进,高阶思维得到锻炼,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保障。
        (二)初步形成了运用“助学任务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研模式:
        同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实验教师说课——上课——教研组内评课调整——再次上课——教研组内评课、总结。实验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助学单,不断在评课中改进自己的教学。这种让教研团队和教师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生长点,为教学的提升提供了一种依托,有效地达成了教科研一体化,使我校常态课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实验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提升。每学期末,课题组都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自己的实验心得。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助学单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评比活动。因为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的分析,不断的反思,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使我们的教育智慧随之增长。
        (三)研究了借“助学任务单”之力促成教师、学校的转变实践:
        传统的教师最拿手的就是“讲”和“问”,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而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教师将实现从主角变成配角的转变,实现“教”的隐退。[1]教师不再以学定教,而是以学定“助”。教师准确地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到达程度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预学任务单”将课前尝试、资料助学、疑难记录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课前尝试学习。“导学任务单”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助合作、积极探究的讨论平台,让学生主动去合作、讨论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教师为学情把脉的一扇门,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时再确定需要讲什么、怎么讲,推门而入,教师把教学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实现“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2]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们得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他们得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
        一张有效的学习单架起教与学得桥梁与纽带,学生因单而动,因动而活。助学课堂基于课堂、立足课堂、改革课堂,有意义、有价值、有生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的。它改变传统课堂的审美标准,不再追求课堂的精致、细腻、流畅,而是追求本真美、和谐美、力量美、主体美、创造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的生态课堂,这样才是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仲广群:《教学新密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