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麦秆画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徐克会
[导读] 中华民族从种植麦子之日起就有了麦秆文化,在麦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麦秆画,笔者在分析麦秆画与麦秆文化的关系时,为科学有序地将麦秆画技艺传授给学生,在过程中分析麦秆画的价值。并从麦秆画再现麦秆文化;麦秆画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麦秆画课程与麦秆画产业的融合;以麦秆画发扬麦秆精神四个方面论述麦秆画的价值。

徐克会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中华民族从种植麦子之日起就有了麦秆文化,在麦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麦秆画,笔者在分析麦秆画与麦秆文化的关系时,为科学有序地将麦秆画技艺传授给学生,在过程中分析麦秆画的价值。并从麦秆画再现麦秆文化;麦秆画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麦秆画课程与麦秆画产业的融合;以麦秆画发扬麦秆精神四个方面论述麦秆画的价值。
【关键词】麦秆画;浅谈;麦秆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64-01

        中华民族从种植麦子之日起就有了麦秆文化,在麦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麦秆画,麦秆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民间劳动,但作为供品,千多年前只在宫廷中为达官贵人所赏玩。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麦秆画的艺术生命力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麦杆画已是民间常见的拼贴艺术之一。为传承与发展麦杆画技艺,各地纷纷建立麦杆画工作坊,为研究麦杆画建设阵地,投入人力物力。笔者所在的宜宾市人民路小学也开设《麦杆画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力图走出自身的、特色的麦秆画发展之路。
        麦秆文化发展,诞生了麦秆画,同时为麦秆画提供多样性的表现题材,带动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从而使麦秆画走向繁荣,走向成熟;麦秆画在自身的变革中提升品质,同时又丰富着麦秆文化的内容,增强麦秆文化品味,推动着麦杆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笔者在分析麦秆画与麦秆文化的关系时,为科学有序地将麦秆画技艺传授给学生,在过程中分析麦秆画的价值。
        一、以麦秆画再现麦秆文化
        麦秆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劳动美、美德、军事、美术,音乐、体育、化学,生活,建筑,……诸多领域。而这些都可以用麦秆画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麦杆,认识麦杆文化。
        麦子的生产是麦秆文化的一部分,也要通过繁杂劳动,麦秆画是反应麦子生产过程的当之无愧的载体,试想:太阳底下,头戴草帽,颈挂擦汗巾,上身赤裸,古铜色的肌肤溢出的汗珠挥映着阳光的汉子,或手抚麦穗,或肩挑麦杆,或扬臂打麦,或举壶阔饮……这些劳动场景,用麦秆特有机理特征和麦秆的烙印效果便可表现得苍茫与壮美。
        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热爱劳动就是美德,而在关于麦秆的劳动过程中还派生出诸如:珍惜粮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由此便诞生诸如:《取种》、《炊》、《做麦粑》、《抢收》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可有麦秆元素,又都用麦秆画呈现,形成系列,可留给观赏者深刻印象,起到影响和教育作用。
        麦秆在军事中的运用如:战争年代烧敌军营房、藏匿战士、放狼烟、编军鞋、做草被等等;在美术中的运用如:编织、插艺等;在音乐方面如拍打、做口哨等等;在体育方面如投标;在化学方面如烧灰做肥;在生活中可以取暖、做饭;在建筑上能盖房和掺和在泥土中做成墙体,这些麦秆文化都有待老师和学生发掘,然后再用麦秆画表现出来,既是对麦秆文化的梳理,又有学科的整合。
        二、麦秆画与其他艺术的融合
        麦秆画至发展之初就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它对其它艺术是包容、合作、接受的,而不是排斥的。


发展至今,麦秆画在技术上吸收融合了传统国画、书法、烙画、版画、剪纸、浮雕、刺绣、陶艺、漆器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天趣合一,恰到妙处的意境。
        麦秆画以麦杆为“纸”,以烙铁为“笔”。笔者从参加工作起就在从事国画的教学,最初尝试麦杆画时用烙铁在慰平的麦杆上勾画出事物的轮廓,恰似国画中的线描,于是又开始研究烙色深浅的变化,颜色的过渡及明暗关系的表现。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并掌握烙铁温度、使用轻重、烙印时间与着色的关系,使麦杆画呈现“墨分五色”的韵味。
        剪贴也是麦秆画最常见的技法之一,它是剪纸和贴画的技法中借签而形成的,从而增加了麦秆画的三维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现在笔者还在麦秆画中融入刺锈技法,增加材料的穿插;融入陶艺和漆器的技法,使色彩丰富起来。
        麦秆画与其它艺术的融合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如编织艺术与麦秆画的融合,在麦秆编织的草帽上或草扇上烙上梅兰竹菊或花鸟虫鱼,便能增添几分优雅的情趣。在一幅麦秆画上用毛笔提上一首小诗,这种书法与麦秆画的搭配,更彰现其文化底蕴。
        三、麦秆画课程与麦秆画产业的融合
        目前在全国各地都在兴起研究制作麦秆画,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工作坊的建立使技艺得到传授。但麦秆画也只是少数爱好者的物品,他们或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制作;或喜欢其美观的外表,买回家赏玩。然而麦杆画还未完全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所以市场的需求量少,决定了麦杆画发展缓慢。笔者认为,要想让麦秆画更加成熟,必须走麦秆画课程与麦秆画产业相融合的道路,使市场活起来。
        通过市场去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根据老百姓的需要我们就相应地设置麦秆画课程。另外还要从求新求异上下功夫,吸引观众眼球,其三是形成产业化,降低生产成本,让老百姓消费得起,让麦秆画的生产生,研究者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这样麦杆画才有继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麦杆画产业的发展可以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下功夫。单纯的麦秆画和麦秆手工作品上的麦杆画的作品,可作装饰品,适合挂在墙上或摆放在桌上供人欣赏。如果在麦秆帽与麦秆扇等日用品上添加麦秆画,那么麦秆画的价值就更能让老百姓接纳。
        四、以麦秆画发扬麦秆精神
        因麦秆的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又因麦秆又名麦秸秆,秸与吉谐音,所以麦秆有了富贵吉祥的寓意,麦秆也就有了不怕吃苦,勤劳致富,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在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把麦秆作为祭祀供品,祈福丰收,祈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麦秆画可以通过再现劳动场面和再现祭礼场景让上述麦秆精神得到传播,也可以直接以供奉的形式在家中悬挂麦秆画,以激励人们奋发有为。
        同时麦秆画的制作也在丰富着麦杆精神。我们在将那些看起不起眼的麦杆片儿利用起来制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时,会发觉它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在走麦秆画与其它艺术融合之路时,又发觉他海纳百川,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追遡麦秆在战争中消灭敌人,保护群众时,感受它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麦秆画制作过程中精雕细琢时,又成就了它精益求精的精神。麦秆更多精神正等待我们发掘传扬。
        结束语:麦秆画是一门技艺,是麦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麦秆精神的弘扬者。笔者以求知的欲望,以探索的精神,寻求艺术的脉络,希望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无忧论文网《黑龙江麦秸工艺美术品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