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琪
龙泉驿区大面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 61011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门诊计划生育手术中应用心理沟通与干预的作用。方法: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设定为2016年5月-2020年5月,纳入样本50例门诊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以护理方案差异为分组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加用心理沟通与干预,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术后SAS评分,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门诊计划生育手术中应用心理沟通与干预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
关键词:心理沟通;门诊;计划生育手术
计划生育手术主要类型涉及防治节育器、输卵管结扎、引产、人工流产等,手术对象为育龄期健康女性。计划生育手术对女性身体创伤较大,极易合并月经不调、出血等症状,患者对此类手术缺乏了解,围术期多伴有异常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手术及预后效果[1]。护理是门诊计划生育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计划生育手术护理方案侧重于生理性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缺乏针对性干预措施,无法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心理沟通与干预属人文护理模式下的心理护理措施,关于其实际应用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分析。本次研究总结评估本门诊患者相关基线临床资料,研究分析心理沟通与干预的具体应用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设定为2016年5月-2020年5月,纳入样本50例门诊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以护理方案差异为分组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计划生育手术,且同意参与研究。总结评估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年龄区间范围22-41岁,平均(31.75±2.09)岁,其中人工流产12例,放置宫内节育器8例,输卵管结扎3例,引产3例。对照组年龄区间范围24-42岁,平均(31.96±2.13)岁,其中人工流产14例,放置宫内节育器7例,输卵管结扎2例,引产2例,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基础护理,护理人员依据不同术式操作流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监测患者多项生理指标,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操作,告知患者术后恢复期注意事项。
研究组患者加用心理沟通与干预,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心理特点于围术期行心理护理干预。(1)术前心理沟通与干预:术前,护理人员需主动与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交流,引导患者表达自身的心理问题,利用正向语言鼓励患者,使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计划生育手术。大部分患者对计划生育手术流程缺乏了解,术前多合并焦虑及恐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需实施健康教育,使用简洁的语言为患者介绍计划生育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及麻醉方案,告知手术配合相关内容,重点为患者讲解手术的安全性,告知其计划生育手术预后效果良好,最大程度改善术前负性情绪状态。(2)术中心理沟通与干预:患者入室后受手术器械及室内消毒气味等影响,多产生恐惧心理,临床表现为心率异常等症状,为此护理人员需通过抚触等非语言沟通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术中护理人员可适当与患者沟通,了解其身体感受,并及时告知手术进展,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另外,术中护理人员需确保操作动作柔和,保护患者隐私部位,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3)术后心理沟通与干预:术后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机体恢复情况,告知恢复期相关注意事项,掌握患者情绪状态,持续开展心理疏导。部分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严重,导致负面情绪加重,为此护理人员可采用播放音乐或按摩等方式缓解疼痛,并告知其疼痛属正常生理反应,无需过度焦虑。
1.3评价标准
利用我院相关调查表格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I评估项目设计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能等,分值为0-100分,指标包括满意(80-100分)、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0-60分)。利用SAS表格评估两组护理干预后情绪状态,得分与焦虑程度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为72.0%,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png)
2.2对比两组术后SAS评分
术后研究组SAS评分为38.27±1.05,对照组SAS评分为55.46±2.77,研究组更低(P<0.05)。
3、讨论
计划生育手术是育龄期女性控制生育的主要方案,此类患者身体无慢性疾病,心理敏感程度较高,围术期多合并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手术进行,为此需强化心理沟通与干预[2]。
总结分析本次研究,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术后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心理沟通与干预应用效果显著。心理沟通与干预属人文护理范畴,将其与计划生育手术基础性护理结合可提高护理干预的人文关怀作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开展心理沟通与干预期间,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分析患者围术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疏导,利用语言与非语言相结合的沟通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实际开展心理沟通与干预期间,术前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效融合,可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健康程度,术中合理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可显著改善紧张情绪,术后侧重于疼痛护理及注意事项告知,可实现心理干预的无缝衔接,使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均能得到有效缓解,有助于解决常规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3]。
由此可知,门诊计划生育手术中应用心理沟通与干预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健伶.浅谈计划生育手术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9):397.
[2]沈景亮.心理护理用于妇科门诊计划生育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1):3049-3051.
[3]李锐.探究人文关怀在计划生育门诊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20,(23):112.